本报讯(记者 张凌)今天是国际湿地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这个倡导保护地球环境的日子,对将青藏高原“妖魔化”的传媒提出了批判,其中点名提到了陆川的电影《可可西里》,并总结了该影片的三大事实错漏。
错漏一
巡山队员陷入流沙
片中震撼人心的巡山队员陷入流沙,被瞬间活埋的场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主编单之蔷说:“这没有任何科学根据。首先,沙漠承重能力很强,不会下陷,这与沼泽不同。更何况,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永久冻土区,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即为永久冻土,怎么能陷人呢?”
错漏二
可可西里是沙漠
一位环境专家告诉记者,可可西里在电影中被错误地描写成了沙漠或荒漠。其实,可可西里大部分地区有植被覆盖,这也是藏羚羊等生存的前提。
对于电影中可可西里的“荒漠化”,该专家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水乡。据介绍,可可西里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70多个,接近了世界上湖泊率最高的“千湖之国”芬兰,比“千湖之省”湖北的湖泊率还要高出许多。
错漏三
可可西里是无人区
此外,单之蔷对可可西里是无人区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且不说长年生活在可可西里的淘金者、捞卤虫的人,从过去到现在这里也一直有牧民放牧。其实除了洗澡困难、饮食习惯不同、部分人有高原反应外,可可西里适合城市里任何人居住生活。”
参加环境考察的队员告诉记者,在寒冬12月的海拔4000多米高的黄河源头,他能看到草原鼠在草丛中探头;湖面尚未封冻处,野鸭在游动……
针锋相对
《中国国家地理》:还原真实
《中国国家地理》指出,《可可西里》夸大了当地的艰险。为了力挺自己的观点,他们专门派出了一支专家组成的队伍,赴青藏高原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实地考察。同时,该杂志表示,不想借《可可西里》炒作,只希望给读者还原真实。
陆川:这是一可笑的事
记者拨通了《可可西里》导演陆川的电话。也许是之前流传的《可可西里》“抄袭说”已经让陆川感到疲惫,他对此用了寥寥数语表述自己的态度:“我没什么态度可表,这是一挺可笑的事,是我可以置之不理的事。”
名词解释
国际湿地日
每年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1971年的《关于特别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规定,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