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中国电影的世纪光辉 魅影百年铸就绚烂历史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18:45 观察与思考

  片头特写:光荣与梦想的初诞

  也许青年时代曾经留学日本的沈阳人任景丰自己也没想到,他竟然会成为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中国电影之父”—就在距今100年前的那个秋天,也就是1905年的秋天,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资拍摄电影的人。

  公元21世纪的2005乙酉年初春,北京的树林还没萌出绿芽。站在琉璃厂一棵老槐树下的丰泰照相馆旧址前(老槐树的身后,如今是宣武实验幼儿园,当年的照相馆早已不复存在),观察记者不免对百年前的这个中国电影诞生圣地发出穿越时空的感慨……

  100年前,正是任景丰这个东北小伙,掏钱干了一件令当时“怕摄像镜头摄去灵魂”的、有些蒙昧的中国人吃惊的事:他购买到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一架和若干胶片,利用他在北京开设的丰泰照相馆,由自己策划,由该馆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摄了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共三本。

  谭鑫培因此成了中国第一个电影演员“大腕”,刘仲伦成为任景丰第一个电影摄影师,任景丰则成为中国电影的“开山始祖”。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盛况空前。

  然而,中国电影曾差点被扼杀在摇篮中。

  1904年,也就是拍摄《定军山》的一年前,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庆贺。也许是英国公使进献的放映机质量一般,也许是放映技术出了问题,那次皇家放映实验中途突然发生爆炸。慈禧老太太以为那是一个不吉利的兆头,当即下达了一个不准再在宫里放映电影的命令。

  好在有这个叫做任景丰的中国青年作了一次大胆尝试,才使中国电影有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是的,尽管某些幸运的国人早在1896年8月11日就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看到了西洋镜—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的国外电影,但《定军山》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戏剧片。就是凭着这中国电影婴儿的初始一步,才开始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全景远景长镜头:鸟瞰中国电影三个历史阶段

  于是,在北京,观察记者沉浸在旧照片、老资料当中,并去寻访了给我们带来无数感动的中国电影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地,去寻找“长命百岁”的中国电影的足迹。透过一系列资料,记者发现,比起世界电影的诞生,中国电影也仅仅才晚10年,然而,因国难家难的历史背景,中国电影历经沧桑。100年的爱恨情仇,注定了中国电影不可能走得轻轻松松。

  眼前是百年中各个时期拍摄的经典代表电影的数量表,通过它,我们能发现一点什么?

  1905-1949(20部) 1950-1966(24部) 1967-1976(6部)1977-1989(25部)1990-1999(16部) 2000-2005(9部)

  伴随着清皇朝末年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这100年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了开拓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历史阶段的百年路程。 

  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香港电影之父”

  第一个电影女演员以及男扮女装的男演员

  1913年,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一个叫黎民伟的广东人在香港组建了一家名叫“华美”的电影公司,他是“我镜剧社”的香港主持人。不久该公司就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 

  1921年黎民伟和两位兄长黎海山和黎北海创建香港首家电影厂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所以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他曾在孙中山北伐开始时,就扛着摄影机,在战火纷飞中拍摄攻打广东惠州城的镜头,甚至从飞机上俯拍战场全景,那些战地摄录镜头,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的大型新闻纪录片,所以他也是一位革命者以及中国最早的纪录片工作者。

  他利用该剧社的文明戏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名义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片长2本,是《蝴蝶梦》中的“扇坟”一段。由黎民伟自己编剧并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扇坟”的使女一角,她是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演员。

  第一个摄影棚和第一部长故事影片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董事会张元济、夏瑞芳、鲍威昌等的支持下,试办电影制片业务,聘任留美学生叶向荣为摄影师,开始拍摄时事短片,如《商务印书馆放工》、《盛吉荪大出丧》等。1918年7月,决定扩大制片业务,单独成立“活动戏影部”,搭建了有玻璃屋顶的摄影棚。

  首部中国故事长片《阎瑞生》。 是由轰动一时“阎瑞生勒死妓女王莲英”谋财害命一案所改编,片子极卖座。这之后,电影就蓬勃发展起来。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部门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与之前亚细亚公司的外资背景和幻仙公司的投机性质,“商务”活动影戏部自资经营,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规模,有比较明确的制片设想和管理制度,它的成立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经营的开始。

  第一部“武侠”影片

  从《侠女》、《大醉侠》、《神秘的大佛》到《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武侠片始终是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电影在外国观众眼中的形象代言,不过当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捧起金像的那一刻,他应该在道谢名单里加上80年前的一部电影的名字—《火烧红莲寺》。“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量数的剑影刀光’,‘敲进了武侠影戏的大门墙’。” 有人统计,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227部武侠神怪片。

  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的这部电影带动了中国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无论是从技术积累的角度,还是从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武侠”两字自此片后便成了中国电影军械库中的常规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从此在剑光侠影中长大。

  《火烧红莲寺》掀起的是第一次武侠片热潮,之所以盛行主要还是各电影公司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发生地是在上海;第二次成规模的热潮,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港台地区,此时的电影人充分意识到了电影是高风险、投机性的商业产品,由胡金铨所代表的“文人武侠”到张彻强调男性情义的暴力武侠,导演的风格化展示越发凸显,在此期间还使武侠逐渐从“刀剑”向“拳脚”过渡;第三次高潮是在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大佛》开始,《武当》、《神鞭》等影片随后,到《少林寺》时成就了这次高潮的最高峰;第四次热潮,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一批“新编”性武侠片的拍摄为代表,《新龙门客栈》等电影使得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联手拍片,华语电影也进一步整合。最近《英雄》、《十面埋伏》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大陆电视版,包括许多影视中的武侠手法处理,也是一种热潮、现象。

  第一次称呼电影导演 第一批电影明星 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今天,没有人会陌生“电影导演”、“电影明星”、“电影剧本”这些词。可你知道在中国什么时候才有了这些称谓吗?

  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第一个将指挥拍摄影片的人称为“导演”。中国第一代导演们,组织拍摄了上述一批优秀影片。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电影明星孙道临、赵丹、谢添、于洋、谢芳、田华、于蓝等。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而金焰,则是中国电影明星中最早的“电影皇帝”。风流倜傥的金焰在联华电影公司有顶梁柱的地位。《野草闲花》是他首部成功之作。金焰是朝鲜人,父亲因为参加朝鲜的民族独立运动,被当局通缉下举家逃亡到中国,他被送到上海姑姑家。1929年,金焰向明星公司自荐,担任郑正秋的笔记员。后来孙瑜自美回国,选金焰担任自己的处女作《风流剑客》里的角色。

  第一部有声电影 第一首电影歌曲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首先试制了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两家影片公司合股,以“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的名义,租用日本发声映画株式会社的有声器材和设备,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有声影片《旧时京华》。联华影片公司在1930年拍摄的《野草闲花》中,首先用蜡盘发音配了中国第一支电影歌曲《寻兄词》。1934年,以有声电影创作的影片《桃李劫》诞生了。

  几年之前,贾樟柯拍了一部名叫《小武》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种新锐的态度,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愤怒青年式的电影。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来看,如此的“愤青”电影早在70年前便有,而开山鼻祖似乎就应当是被奉为左翼电影经典的《桃李劫》。

  在今天看来,《桃李劫》依然是一部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或许正是来自创作者们年轻而无所畏惧的激情。影片的导演应云卫当年只有30岁,却已经是上海话剧界的先锋人物,《桃李劫》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本片的编剧兼主演袁牧之更是不到25岁,即便是初次接触电影,《桃李劫》便已显露出他特有的才华,就在两年之后,他所执导的《马路天使》更成了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杂志

  说到中国电影100年的历史进程,绝不可以忽视电影杂志的存在与影响。电影杂志的出现,是电影史以及电影传播史上的大事。以至到了现在,它的影响力也一样不可以忽视。

  现代新闻传播史上,有一个很通俗很流行的叫法,称呼1933/1934/1935年为“杂志年”,因为在这几年中有着比之寻常年头更多的新杂志面世,从而形成一个杂志出版高潮期。30年代,正逢年轻的中国电影危难之时,何去何从?严峻的现实摆在每一个电影人面前。此时此刻诞生的电影杂志肩负着“改革神圣、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提倡“宣扬艺术、宣传文化、启发民智、拯救影业的制片方针”的道义与任务。

  自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本《影戏杂志》(1920年1月)诞生以来的第一个10年(1920年-1930年),大约仅仅出现过20余家电影刊物,而第二个10年(1931年-1940年)就有90余家电影刊物问世(以上所指不含戏剧电影混编的综合杂志),在这近百种电影刊物中,出版于这3年的即占了半数以上(绝大部分产生于上海一地),这其中包含着许多著名影刊:《明星月报》、《文艺电影》、《时代电影》、《现代电影》、《明星半月刊》、《电声》、《电通》、《联华画报》等。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故事片《渔光曲》终于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第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 第一部新文学作品影片

  《狂流》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农民反抗地主残酷压迫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春蚕》是第一部将“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优秀电影。

  “国防电影”、延安抗日、动画片

  共产党看到了电影事业的魅力。有家创立于1930年的联华电影公司, 在中国电影最危难时刻却定立“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宗旨。那个时期的好电影有《恋爱与义务》、《狂流》、《大路》、《渔光曲》等等。当时有先当演员后来却成为中共海外电影运动主帅的袁牧之,写出后来成为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家聂耳,为《夜半歌声》写曲的冼星海,可惜两位的出色音乐家都英年早逝。幸好还有个贺绿汀,他为电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作曲而声名大噪,《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至今仍有知音。著名剧作家如洪深、田汉,也都是当时出色的编剧。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暂时放下“私仇”一起抗敌,中国工农红军改名叫做 “八 路军”。这次国共合作,除了抗日有成绩, 也让共产党看到了电影事业的魅力,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也开始创建自己的“人民电影事业”了。当时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就在延安正式成立。

  1936年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统一战线。当时左翼文艺运动人士首先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香港在1937年成立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先后拍摄了《最后关头》等纪录片,反映了当时“国防电影”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和香港电影界的爱国立场。1938年,史东山编导了第一部抗战故事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第一次正面描写了中国老百姓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1941年,动画片制作家万籁鸣、万古蟾到上海,带领70多人,以4个月的时间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故事片。

  党中央创建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 第一部译制片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为接收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建立自己的电影基地,中共长春地下组织首先派共产党员刘健民、赵东黎进入“满映”,组织职工进行护厂斗争,并于10月1日建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10月1日与延安电影制片厂合并,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学教育影片《预防鼠疫》,并第一次译制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第一次拍摄彩色影片 第一次把越剧搬上银幕 梅兰芳的“电影外交”

  华艺电影公司于1948年11月拍摄完成的、由梅兰芳主演的彩色戏剧片《生死恨》,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1948年启明影业公司拍摄的戏剧片《祥林嫂》(南薇编导),是根据同名越剧拍摄的,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这是我国第一次把越剧搬上银幕。

  说到梅兰芳,在这里不能不说说他与中国电影历史和中国电影外交的关系。作为中国民族艺术与戏曲电影的大师,梅兰芳在当时可说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他多次赴国外演出,并令爱森斯坦、卓别林等世界影坛名流为之倾倒。

  1930年1月,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邀请梅兰芳率剧团赴美演出,并为他拍了有声影片《刺虎》。由于晚上有演出,他只能散戏后午夜两点起在剧场拍摄,整整拍了一夜。影片在美国上映时,震动影坛。

  1934年3月,梅兰芳访问苏联,适逢我国明星影片公司周剑云及胡蝶女士应邀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剧团在结束正式演出后,又接受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拍摄了舞台纪录片《虹霓关·对枪》。影片由苏联影坛领袖人物、《战舰波将金号》的导演爱森斯坦亲自执导,他对拍片要求十分严格,镜头的角度、远近,交换频繁;京剧乐队的位置也都由专管录音的技师来安排。影片完成后,梅兰芳和爱森斯坦这两位艺术家成了知音。

  建国后中国电影的几个精彩片段 我国电影体制的雏形

  1946年的5月,内战一触即发,根据东北局的指示,脱胎于“满映”的东北电影公司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往黑龙江的兴山。

  这个活动于废弃煤矿的最初形态的电影基地,初创了我国电影体制的雏形。

  “如生产能按计划,则整个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联系、合作方法及制度将有新的制片厂之初步雏形,这对于分殖新厂有所帮助,不必再另起炉灶重新摸索。”

  这段话来自袁牧之,后来的新中国电影局第一任局长,当时“东影”的顾问。他以“东影”为试点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则做了一系列大胆尝试。

  “东影”建立之初在生产发行体制上仍是将电影作为纯粹的宣传手段,经济上没有要求。有一个十分实惠而有趣的统计:“‘东影’在建立最初的两年里共制作46个拷贝,23个16毫米的供流动放映队无偿放映,35毫米的拷贝除一个送往国外,所余22个的放映总收入是11万斤粮食,而1948年8月一个月的人员及办公费用就达16万斤粮食(尚不包括从苏联进口胶片和设备及材料的损耗)”。全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东影”不再满足亏损状态,力图把电影建设成为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希望通过良好的市场机制,而不是政治权力来争取进步电影的优势地位。为此,袁牧之领导“东影”开展了“三化立功”和“七片生产”运动。

  1955年,“东影”正式迁回长春,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东影”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名词结束了它的使命。它为北影厂,上影厂及各后起的电影制片厂树立了范本,无论是在内部机制还是整个电影工业的宏观规划上,都是源头所在。提出的一整套电影体制方面的设想已经非常完备:“建立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引进苏联电影和发展自身制片占领影院市场” 。

  建国后第一次拍摄新闻纪录影片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东影”派出田芳,在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的“中电三厂”等国民党的电影机构。4月20日,正式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派往前线的各个摄影队,迅速投入新闻纪录电影的拍摄。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拍摄了6部新闻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太原》、《淮海战役》以及《简报》14号。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表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影片

  1949年摄制的《桥》,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表现工人阶级的影片。

  全国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建国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1953年,全国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举行,提倡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加强和改进党对电影创作的领导方法,鼓励电影艺术家发挥各自的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奖励了自1949年至1955年摄制的69部优秀影片和396位电影工作者。

  电影展览月、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电影工作者协会”、“金鸡百花奖

  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举行了新影片展览月。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1960年成立了“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协会每年组织电影理论工作者和艺术家对上年度优秀影片、导演、演员、编剧及其他创作人员颁发电影“金鸡奖”,这是我国第一个由专家评出的奖项,协会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个电影刊物《大众电影》。自1963年起,《大众电影》举办一年一度的电影“百花奖”评选,由读者自由投票,选出优秀影片,这是我国第一个由观众评出的电影奖项。

  第一个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第一部中外合拍影片

  1979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合作制片公司,与意大利合拍了第一部中外合拍影片《马可·波罗》,接着又与日本合拍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尾 声

  此后,是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电影的历史在我们每一个读者、观众面前再也不是什么不可知道的秘密,且变得渐渐清晰起来。说起来,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如数家珍,因此以后的历史笔者就不加细说了。在后面的文章《中国电影对中国人的影响》里,我们还会提到那些中国电影的历史。

  总之,在不知不觉的前行移动中,我们蓦然回首,总会发现,今天总会与过去的某个日子、某件事联系在一起。而2005年,与中国的某件事情连成100年,2005年,成了中国某件事情的100年……(刘晓林/文)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