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特型演员古月心肌梗塞猝死专题 >正文

让历史记住他们 评点中国电影百年风云人物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19:01 观察与思考

  1905年,是中国电影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年。那一年,因为中国电影的诞生,让生活在困顿与矛盾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100年过去了,从第一代电影人吴印咸、宣景琳,到郑正秋、孙瑜、石挥、邵氏兄弟、阮玲玉、周璇、金焰、上官云珠、再到秦怡、于蓝、田华、王丹凤、谢飞刘晓庆斯琴高娃、谢晋、谢铁骊、李翰翔、张艺谋李安张曼玉陈凯歌、许鞍华、冯小刚巩俐
家卫
章子怡乔榛丁建华、毕克……这些曾为中国电影作出过特殊贡献的人物,历史的丰碑应该将他们的名字世代铭刻。

  本文选择了中国电影百年部分风云人物,用他们的生平,向世人展现他们与中国电影共同成长中所拥有过的辉煌。

  一个世纪前的1905年,风雨飘摇的晚清。

  堪称中国电影之父的任庆泰(字景丰,当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捕捉了曾在他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当时他心中只为了能拍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却从未想过,百年后,他和他的《定军山》成了后人永世的景仰。

  虽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首部中国电影《定军山》是稚拙而粗陋的,但无疑,在那个影院只会放映“舶来品”的年代,任庆泰开创了中国电影之河。

  而《定军山》中的主角—谭鑫培,当年老北京的李园名角、慈禧太后的御用演员,亦随着这部影片的诞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电影演员。

  今日的相遇,是隔世的无尽思念。

  自此后,中国电影就宛如一脉雨雾中的迷蒙远山,走过了漫漫百年之路,经历了战火纷飞的30年代、荆棘载途的60年代、改革开放的80年代……直至今天,终于有了她的清晰面目。

  电影的表情

  轻拂去历史的尘垢,时空转换间,仿佛有老旧留声机里旋律奢迷的《四季歌》传来。而大半个世纪后,同样是在春季到来绿满窗的人间四月天,那些曾经在影坛中大放异彩的明星们,无论是故去的还是健在的,都在这一刻如春花般绽放。虽然我们今天只能在一些发黄的相片或老旧的残片中欣赏他们留下的生动表情,但他们值得人们永远的敬重,因为正是他们,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后人无法超越的贡献!

  张织云

  生平(1904~?):张织云是中国第一代女明星。1926年,上海《新世界》杂志社举办电影皇后选举,张织云独占鳌头,成了中国电影界最早的四大名旦之一(另三位是宣景琳、王汉伦、杨耐梅)。

  关于张织云,如今已经很难看到她的照片了。当年正在追求阮玲玉的唐季珊与阮玲玉跳舞时,瞥见已经过气的张织云,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张织云的兴趣,以赞叹的口气说了一句话:“张织云够糜烂!”糜烂不是形象上的,而是神态上的,那是透着许多优雅的百无聊赖,垫着许多自信的毫无希望。

  过早到来的荣誉与追捧使张织云陷入富商巨贾与洋场阔少的物质陷阱中,至于张织云与唐季珊、阮玲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则是30年代的后话了。而最后张织云的命运竟然是沿街乞讨,并于70年代死于香港街头。

  代表作品:《桃花扇》

  胡蝶

  生平(1907~1989):当后人提起这位美丽的女明星时,总会在她的名字前冠以“电影皇后”四个字。尽管胡蝶在和阮玲玉合作了《白云塔》之后才开始走红,但她凭借《火烧红莲寺》、《啼笑姻缘》、《空谷兰》等多部影片,迅速征服了一个时代。胡蝶戏路宽广,饰演过慈母、女教师、娼妓、阔小姐、劳动妇女等多种角色,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三四十年代我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她还曾获第7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1989年,胡蝶在加拿大温哥华安然长逝,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胡蝶要飞走了。”

  代表作品:《歌女红牡丹》、《姊妹花》、《啼笑姻缘》

  赵丹

  生平(1915~1980):赵丹1915年生于江苏南通,1932年从影。早期先后参加拍摄了《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优秀影片。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丽人行》、《遥远的爱》等影片。

  赵丹的表演洒脱自如、形神兼备,境界深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品:《李时珍》、《林则徐》、《聂耳》、《烈火中永生》

  黎莉莉

  生平(1915~):黎莉莉1915年生于北平,1926年从影。在我国早期表演观念十分“影戏”化的年代里,她却能把一股浓厚的青春气息和开朗活泼的自然形态融入表演,使其生动鲜明的形象长留在中国电影中,也深印在几代观众的脑海里。

  50年代,黎莉莉告别影坛,担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她以满腔热情,培育了一届又一届的电影蓓蕾。

  黎莉莉作为一位中国早期电影创作的参与者,是当今为数不多、仍健在的见证人。1991年,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授予黎莉莉“特别荣誉奖”,1995年入选中华影星。

  代表作品:《大路》、《小玩意》、《狼山喋血记》

  夏梦

  生平(1933~):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最美丽女演员的夏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遍香港的长城电影公司当家花旦。

  夏梦原名杨蒙,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1947年移居香港,曾于玛利诺书院就读。1951年凭一部《禁婚记》震动影坛,此后还演出过《孽海花》、《绝代佳人》(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优秀影片荣誉奖)、《欢喜冤家》、《日出》、《同命鸳鸯》、《王老虎抢亲》等著名电影。

  夏梦于1954年结婚,1967年演完《迎春花》后退出影坛并移居加拿大,三年后回港经商。1978年夏梦自组“青鸟电影公司”,出品了如《投奔怒海》、《似水流年》等著名电影。

  代表作品:《金枝玉叶》、《故园春梦》、《三看御妹刘金定》

  王心刚

  生平(1932~): 王心刚是六七十年代中国银幕上最走红的“英俊小生”。他主演的《海鹰》、《勐垅河》、《红色娘子军》、《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侦察兵》等影片使王心刚成为“银幕军人”形象的最佳代言人。1981年,49岁的王心刚因在《知音》中成功塑造了爱国将领蔡锷的艺术形象,获得了第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大河奔流》、《伤逝》、《知音》

  陈道明

  生平(1955~):陈道明是中国电影界公认的、最具文人气质的演技派电影表演艺术家,也是目前国内影视界最炙手可热的男演员之一。他的演技已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尤其是在电影《我的1919》中,更将他儒雅的文人气质发挥的淋漓尽致。

  陈道明于1971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1977年入天津人民艺术学院任演员,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今夜有暴风雪》、《桃花满天红》、《无间道Ⅲ

  电影的造型

  光影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让很多历史在银幕中还原。于是,在电影世界里,就涌现了像张克瑶(毛泽东特型)、王伍福(朱德特型)、刘锡田(陈毅特型)……等许多优秀的特型演员。因为他们长着一张酷似伟人的脸,所以幸运的人们便可以通过银幕,或讴歌或缅怀,来共同感受伟人的呼吸。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演员,因为有了他们,我们可以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再现,可以直面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

  古月

  生平(1937~):古月原名胡诗学,1939年出生于湖北汉口。1949年参军,1978年被叶剑英元帅亲自圈定为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从影二十七年间,古月已在84部影视作品中出演了毛泽东。

  2001年3月1日,中央军委为专业技术三级以上的文职干部佩将官金色帽饰带,扛将官柏枝,并配备工作用车。由此古月成为全军17位文职将军之一。

  作为中国最形似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演主席是我终身的任务,我会一直演下去。现在我最想演一些鲜为人知的老年毛主席的形象,包括文革那段时间。因为这段历史不能空白,我们要对后代负责。”

  代表作品:《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王铁成

  生平(1936~):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王铁成,可以说是扮演周恩来的第一人。

  1977年他第一次在舞台上饰演周恩来后,相继在一些主旋律影片或战争片中成功地塑造出真实感人的周恩来的艺术形象。他摆脱了单纯的外形模仿,形神兼备的表演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影片《周恩来》中,他所扮演的周恩来和历史上的周恩来几近达到难以分辨的程度。

  因为出色扮演了周恩来,所以王铁成获得了第15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代表作品:《西安事变》、《李四光》、《大河奔流》

  卢奇

  生平(1955~):卢奇今年50岁,出生在重庆,读小学时就参加了学校的演出队登台演出,后来一直没有脱离舞台。17岁当兵前就已经在当地文化局组织的学员队参加演出,后来部队招文艺兵,他偷偷跑出来当了兵,手续还是部队后来给补办的。 卢奇在师文工团干过四年,做过报幕员、拉过二胡、演过歌剧、话剧,还跳过舞。

  自《百色起义》后,卢奇先后拍过《大决战》、《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西藏风云》等影片,主要扮演战争年代的邓小平。

  小平同志本人亦看过《百色起义》和《大决战》,他在世时他的女儿毛毛曾打电话到总政说:“请代表我们感谢卢奇同志,他演得很恰当、很成功。”

  代表作品:《百色起义》、《大战宁沪杭》、《重庆谈判》

  电影的灵魂

  在中国电影百年长河中,有一些人的名字同样不能被遗忘。他们虽然没有明星在浮华人生中的无限风光,可是如果没有了他们,没有了他们的思想,电影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他们,就是电影导演。

  在中国电影百年史上,涌现过不少才华横溢的导演,蔡楚生、张石川、崔嵬……他们是电影的灵魂,而电影因为有了他们,日复日,经过岁月的打磨,也就有了全新的呼吸。

  黎民伟

  生平(1893~1953):在中国电影史上,黎民伟是一个不应被忘记的人物。他集编剧、导演、摄影、演员和制作于一身,才华横溢的他,被后人称为“中国电影的开拓者”。

  黎民伟生于日本横滨唐人街,幼年随父亲到香港定居,就读于皇仁书院和圣保罗书院。辛亥革命前夕,黎民伟加入“同盟会”。 自1921年起,直至孙中山逝世,黎民伟共摄制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先生为滇军干部学校举行开幕礼》、《孙中山先生北上》、《黄花岗》等影片。

  北伐战争开始,黎民伟扛着笨重的摄影机,不顾生命危险,在炮火纷飞中拍摄了攻打惠州城的镜头,甚至从飞机上俯拍战场全景。这些战地摄录镜头,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的大型新闻纪录片,成为宣传祖国统一、振兴民族的有力武器。孙中山为褒奖黎民伟的贡献,亲笔题字:“天下为公”。孙中山逝世后,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就刻在南京中山陵的正门上,为后世所景仰。

  代表作品:《人道》、《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

  郑君里

  生平(1911~1969):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活动中,已故的著名导演郑君里被评选为“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这位从战争烽火中走来的电影导演,用自己的生命与满腔的艺术热情,为中国电影写下了壮美的诗篇。

  郑君里最初是个电影演员,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先后在《火山情血》、《奋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抗战中历时两年,赴西北、西南地区拍摄各兄弟民族团结抗战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

  1947年,郑君里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了他的导演处女作《一江春水向东流》。 翌年参加了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集体创作,并单独执导了该片。50年代后,郑君里的电影导演艺术步入鼎盛时期,影片《宋景诗》(与孙瑜合导)场面宏伟,气势磅礴。他执导的《林则徐》和《聂耳》达到了传记片创作艺术质量的高峰。 其中,《聂耳》更获得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

  代表作品:《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

  张彻

  生平(1923~2002):上世纪70年代,张彻是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港人把他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他对香港电影所做的贡献,恐怕连今天的徐克、王家卫也都望尘莫及。

  张彻原名张易扬,浙江青田人,1923年生于上海。1947年在上海国泰及大同电影公司任编剧,1949年拍摄处女作《阿里山风云》,此片主题曲《高山青》也是出自其手笔并流传至今。

  张彻对于香港电影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他在香港武侠片的辉煌居功至伟;其次,他发掘了不少武打巨星、武术指导和知名导演,如罗烈、狄龙、姜大伟、李修贤吴宇森等。由于他的努力,使王羽、罗烈、狄龙等男演员颇受欢迎,从而打破了当时香港电影界“重女轻男”的传统,树立了电影界的阳刚之气。

  再者,上世纪70年代,张彻开创了改编金庸武侠剧的风潮。他前后执导过的金庸武侠剧电影有《碧血剑》《射雕英雄传》三部、《神雕侠侣》、《飞狐外传》、《侠客行》等。除了票房上的成功之外,张彻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970年以《报仇》获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 2002年4月21日获得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义胆群英》、《过江龙》、《大上海1937》、《神通》

  王萍

  生平(1916~1990):王萍是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1934年,她成为左翼戏剧联盟南京分盟里唯一的革命女性。上世纪40年代,她受党的派遣,辗转香港、桂林、重庆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后留驻上海,在坚持文艺工作的同时,为新四军做秘密工作,并联系、团结了一批进步文艺工作者。

  建国后,王萍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因拍摄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1957年她导演的故事片《柳堡的故事》,以细腻、动人、抒情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之后导演的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中国影坛在惊险样式的影片中表现人、塑造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再一次博得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离休之后,70岁高龄的王萍还担任了我国第二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中国革命之歌》的总导演。为表彰她献身影坛的业绩,王萍获得了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并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代表作品:《霓虹灯下的哨兵》、《永不消逝的电波》

  凌子风

  生平(1916~1999):新中国电影奠基人之一的著名电影艺术家凌子风,1916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书香门第世家。1933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后转入雕塑系。1935年凌子风考入南京国立戏剧学校舞台美术专业,在余上沅导演的《威尼斯商人》和曹禺编导的《日出》中担任舞美设计,显露出艺术才华,博得余上沅和曹禺先生的赏识。

  1948年凌子风开始执导影片。处女作《中华儿女》是新中国最早得到国际荣誉的影片之一。凌子风导演故事片20多部,文革前,《红旗谱》是他的代表作。文革以后,凌子风的创作进入最佳状态,作品极有光彩。凌子风的影片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共鸣,成为中国电影精品中的典范,也在世界电影画廊中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代表作品:《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狂》

  电影的声音

  一百年的时间,电影可以改变什么?从无声到有声,风起云涌间,有多少英雄竞折腰?

  配音演员,他们微不足道,却又大名鼎鼎;他们广为人知,却又默默无闻。一百年,是个里程碑。是谁为电影发出了第一片美丽的声音?1931年3月,由明星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在上海公映,从此结束了中国电影的默片时代。而电影,自从插上了声音的翅膀,便开始真正腾飞。

  舒绣文

  生平(1915~1969):舒绣文是安徽安庆市人,出生于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幼年时,她随家人迁居北京,由此而说得一口流利的“京片子”。1931年,家境败落的舒绣文被迫失学,只身来到上海谋生。

  在中国无声片时期,电影演员大多是南方人,很少人会讲国语,而开始拍有声片,使一些当时的明星,尤其是女明星很着急,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学会国语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一时间,舒绣文初到上海,她那年刚满十六岁。当时在淮海路上一家俄式菜馆谋职的舒绣文正巧认识了常来吃饭的天一影片公司的剧务顾文宗,于是便将舒绣文介绍进入天一影业公司任国语教员,并为电影配音,因此,舒绣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配音演员。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中女主角的对白,便是舒绣文配音的。

  后来,舒绣文走上了电影与话剧表演之路,先后成功塑造了如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王丽珍、《新旧上海》中的上海小市民、话剧《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关汉卿》中的克利亚等经典角色。但拍片的同时舒绣文依旧为许多译制片配音。舒绣文在配音时,掌握人物的感情以及声音的运用方面造诣很深,博得专家与观众的交口赞誉。

  代表作品:《无罪的人》、《安娜·卡列尼娜》、《母亲》、《乡村女教师》

  邱岳峰

  生平(1922~1980):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忘不了那部优美的电影《简·爱》,更忘不了为罗彻斯特配音的邱岳峰。他那一声绝望的“简——”,似乎已成了绝世之音。

  1950年,邱岳峰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组(1957年组建为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开始电影配音演员生涯。这时候, 译制厂要给大量的苏联影片配音。邱岳峰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这在当时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邱岳峰参加译制了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第一部译制片—苏联故事片《团的儿子》。

  邱岳峰善于以具有丰富表情的不同声音再现银幕形象。多年来,参加了几百部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其中在近200部影片中为重要角色配音,还曾为几十部国产美术片和故事片配音。

  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科伦上尉》、《简·爱》、《凡尔杜先生》

  李梓

  生平(1930~):上海译制片厂是个配音明星辈出的地方。李梓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她的配音艺术,早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全国解放后,李梓于1950年转入山东大学艺术系学习表演。毕业后于1952年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李梓曾在约二百部的影片里担任主要角色的配音,以声音形象塑造了许多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如《白夜》中的娜斯金卡、《阴谋与爱情》中的露易莎、《塔曼果》中的爱遏……

  李梓以她纯熟的声情并茂的配音艺术,使电影中的形象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她在配音艺术上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她的声音厚、音色美的天赋条件以外,还和她多年来的努力实践,不断探索和勇于开拓新的戏路是分不开的。

  代表作品:《阴谋与爱情》、《巴黎圣母院》、《简·爱》、《叶赛妮娅》、《望乡》

  童自荣

  生平(1944~):1973年进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的童自荣,因给《佐罗》配音而一举成名,以至于后来成了阿兰·德龙电影的专业配音师。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嗓音,在当时中国观众还很难看到外国电影时,几乎成了进口电影的代名词。

  作为著名的“配音王子”,童自荣的声音曾倾倒了一代观众。1966年童自荣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话剧表演系,1973年开始从事电影配音工作,为中外影视千余部作品配音,其中担任主要角色的约三百部。

  代表作品:《悲惨世界》、《佐罗》、《茜茜公主》、《铁面人》。(马小真/文)

  中国电影百年回顾 世纪情愁将何去何从?

  感受中国电影百年 影院在变情怀不变

  从张艺谋到冯小刚 看民营公司走进中国电影

  百年记忆的零散碎片 中国电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五十载春秋冬夏 回首北京电影学院和它的故事

  千呼万唤仍未见 中国制定电影分级制迫在眉睫

  中国电影的世纪光辉 魅影百年铸就绚烂历史

  娱乐的艺术:中国电影产业的反思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