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后“情人节”时代的影像风格 ——电影《青春爱人事件》拍摄札记
作者:颢然
2004年10月25日,东京,小雨。
两小时短暂的飞行后,我就从一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这比去美国要快的多了。
汽车行驶在机场通往市中心的高速公路上,窗外的景象使我仿佛看到了彩色版的文德斯的电影——《小津》的纪录片。
资料图片:东京夜景(《青春爱人事件》剧组提供)
2004年10月26日,我的电影《青春爱人事件》将在东京最大的影院——六本木的国际影院做全球首映。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效果?虽然影片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项的角逐。但是在东京,你会发现:这花花世界中,拍电影仅仅是一件非常渺小的事情。
到处都在卖东西,推销。
整个电影节象个电影的大卖场,人们仿佛象个推销的机器,赚钱成为这个世界永远的动力。如何营销占据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有点怀疑我拍电影的动机的纯粹性了。
我也在到处找人找地儿贴我们电影的海报……
《青春爱人事件》海报
四年前,李迅老师给我推荐了个编剧,他给了我一个不太成熟的电影故事,我拿来后,把它改写成了一部片名叫做《青春爱人事件》的电影故事梗概,并且交给我在北影厂里的领导们审阅,他们看后都很满意,想作为新青年导演计划的第一部戏来投拍。但因和那位编剧合作细节没谈拢,此事作罢。
但我保留了这个电影的名字——《青春爱人事件》,准备用在我的下部电影里。
也是在四年前,挂着一弯新月的夜晚,在三里屯的一个叫作“豹豪”的酒吧里,我把一个电影的故事梗概给王斌老师看,让他给提些意见。
王老师说这个故事梗概很有意思,但看的出来,他没有很激动,于是我就问他:“您看哪里还有要修改的?”
他思考了许久,临走,他说道:“颢然,有个小说,我推荐给了艺谋,但他不喜欢,不过我倒是觉得其中的人物关系很有意思。小说是发在前两年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的,《十月》还是《当代》?我忘了。是讲一个人总是失踪的。你把它找来看看吧。”
在接下来的三天中,我几乎是在北京图书馆里度过的。我把前三、四年的各种文学杂志整整翻看了一遍,就是寻找那个关于城市中失踪的故事的。有趣的是,我发现类似这样的故事还真有好几篇呢。我边翻着书,边在北图和王老师讲电话,核对那个故事,但他都否认了。
……
第五天,当我弓着腰,还在仔细搜寻的时候,王斌老师来电话了,说:“你去找找《花城》这本杂志吧!应该是在那儿!”
那天下午,我终于发现了这部小说——一个叫陈智胜的武汉作家写的《晃来晃去》。我激动极了,立刻去复印!
回到家后,我认真地读了两遍,发现小说里确实有其独特的东西。
幸运的是,我在第一时间就与该杂志编辑和小说原作者都取得了联系。
随后就来到了武汉,事情进展的很顺利,作者陈智胜同意把他的小说版权卖给我。他还告诉我他的这部小说在武汉很轰动,已成为畅销小说,我听了暗喜。
五天后,我重回到了北京,跟王老师说拍摄权的事儿都已经办好了。王老师挺惊讶的:“你办事可真够快的!”
可接下来就犯难了,由谁写剧本呢?我想了很久很久……说真的,我也没钱给编剧写初稿啊。想来想去,我决定亲自操刀执笔,来完成剧本的第一稿。因为很喜欢我的一个朋友林黎胜拍的电视电影作品《我爱长发飘飘》,于是,我也给自己的这个初稿起了个名字,叫做《长发飘飘》。
……
三个月后,剧本出来了。 非常不满意。 这明显是“低级小说”的中国翻版…… 我又埋头接着改。
这一改,就是三年啊。(可惭愧的是在这三年中我还拍了个电影,并且为了糊口,还导演和监制了几个电视连续剧,但后来我把挣到的钱全部投进了这部新的电影里去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