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伍仕贤《独自等待》独自乐 生活自有颜如玉(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13:03 北京青年周刊

  伍仕贤:台湾出生,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9至12岁长在美国,12至15岁生活在澳大利亚,之后又在澳门生活了三年,高中和大学一二年级在美国就读,大三从华盛顿大学电影艺术系转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开始了与北京的不解之缘。2001年凭借香港电影短片《车四十四》(Bus44)获得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和2002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表扬奖,填补了华语短片在世界电影话语圈的缺憾。代表作品:短片《东二十二条》和电影《独自等待》

伍仕贤《独自等待》独自乐生活自有颜如玉(图)
伍仕贤

  去年底,与许多媒体同仁一起看的《独自等待》和《天下无贼》。观毕,大多数人对《独自等待》的评价要高于后来名噪一时的《天下无贼》。于是,期待这部《独自等待》尽快与更广泛的观众见面。但是,目前为止,大家却对它只闻芳踪不见峥嵘,期间它先后亮相东京国际电影节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夏雨李冰冰还凭此片获得了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和最受欢迎女演员奖。《独自等待》似乎把大家的胃口吊得更高了。

  好事多磨,《独自等待》终于敲定9月份的公映档期。于是,有机会与这位让大家忍受“等待”煎熬的导演伍仕贤面对面对话。本以为同处在等待中的他会有几分寂寞和惆怅,但刚一坐定,他那张“中西合璧”的脸就绽开了阳光般的笑容,名气不小产量不多习惯等待的他笑言独自等待并不觉漫长而且会让大家等得其所。

  伍仕贤,出生在台湾,母亲是美国人,父亲是中国人,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父母的家在美国西雅图,自己的家在中国北京,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不到30岁,朋友们都叫他小伍。

伍仕贤《独自等待》独自乐生活自有颜如玉(图)
《独自等待》海报

伍仕贤《独自等待》独自乐生活自有颜如玉(图)
《车四十四》海报

  独自等待独自乐

  《独自等待》似乎和“等待”颇有缘,据说在你拍摄《车四十四》的时候,这个剧本就写完了,只是一直在等投资。一般来说,等待的过程容易把人的激情冲淡,在《独自等待》从筹备到上映的漫长等待过程中,你始终保持着激情?

  可能是我刚出道时朋友对我说的话起了一定的作用,总觉得就差最后冲刺的100米,接着拼吧,一定不能有让心血付诸东流的遗憾,所以就逼着自己继续跑。其实把心态调整好再回头从另外的角度看,现在也只是刚刚开始。我算是一个苛求完美的人,我不想过了5年回头看有“再坚持一点就好了”的遗憾,所以现在尽可能在自己能力控制的范围内做得更好些。

  但是现如今的电影市场似乎更流行“快餐文化”,尤其是港台电影的制作。

  所谓的“快餐电影”你从头到尾看过两遍就会感觉到,电影制作不能太追求速度,太快的东西一定会暴露出它的粗糙、也留不下什么让人回味的东西、观众也不会接受。所以,我极不赞成应景之作,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电影是烙印在大家心里的能永远留存下来的记忆,一定要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地做好。

  我留意到你的电影通常被冠以“独立电影”的称谓,“独立电影”的概念是什么?

  独立电影在国内的定义有点模糊,这个词是从美国传出来的,意思是像我这种自编自导自己任制片人,自己拉投资找赞助,最后把完成的影片交给发行公司的制作模式,整个流程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在国内大家误把“独立电影”理解为没明星小投资非大体制下做的电影甚至地下电影。

  据说《独自等待》得到了许多国际影评人的认可,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新锐导演徐静蕾说这是她目前看过最好的电影。

  别人说独立电影很辛苦是因为影片一出世没有口碑或票房的保障,所以能获得一些好的评价是我意料之外的。虽然这部影片的完成有很多坎坷,但是能有现在的结果我还是挺欣慰的。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一些经验之谈,我是一个个性乐观做事认真的人,敲一个门打不开继续敲还是打不开,那我就选择到隔壁的屋,没准它已经开了一个缝等待我走进去。也就是人不要总在一个地方较劲,因为有的时候是自己的问题,有时候是与你无关的外界因素,所以只能随缘,尽量找到解决的办法。我觉得9月8日的首映档期不错,那期间没有竞争性太强的影片打擂,学生也刚刚开学,毕竟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年轻人的故事,在时间上安排得比较合理。

  夏雨、李冰冰虽然都是熟面孔,但在这部电影中大家却看到了他们一种崭新的表演方式,这是你刻意让他们改变的吗?

  我写剧本都是先写出人物再考虑找谁演,演员中最先定下来的是龚蓓苾,对夏雨演的角色有点担心但和他沟通后觉得他能演出我要的感觉,其他的角色都是写完后加入的。我觉得演员都希望演一些他们没有演过的角色,有时候他们也过于自信认为能演与众不同的,最关键的是找出中间点。

  电影中的三位主角和以往他们演过的都不一样,首先从观众的角度觉得挺新鲜的,其次是这些演员能把我笔下的人物感觉表现出来。做专业的电影人不能选择某个时段很火的人,一定要选择完全符合角色的人。不对影片负责再大的腕儿观众也会不买帐。比较遗憾的是现在国内还没有哪个演员可以称得上是票房的保障,既然这样还不如找适合角色的演员。

  你的电影女主角大都是龚蓓苾但每次合作你都能调动她新的表演潜力?

  我和龚蓓苾认识好几年了,她以前拍电视剧拍伤了,我个人觉得她更适合电影,表演的感觉也适合我。我要的表演方式是自然、不走模式化。我的创作习惯是在写人物时会想到曾经合作过的演员,越熟的越好,我知道他们的强弱项。作为导演一定要保护他的演员,给他们一定的发挥空间,他们才会把新的感觉呈现出来。

  《独自等待》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你的特殊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怎么会把这种心理状态描摹得如此细腻?

  我在美国学电影时老师说过一句话:不要以为你们毕业了就能出来拍电影,最关键的是得有生活经验,这种经验不是说你到处乱混,实际上是多观察。其实每个地方人的心理都一样,尤其是年轻一代,穿着同样品牌的衣服,看同一时间出版的电影、图书,听最新的流行音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经缩短了,爱情的共通性更是如此。

  我在美国当过服务员、卖过鞋、在软件公司打过工,每天都是和普通人打交道而不是和文艺圈的人混。我觉得人的生活经历就是一个人的财富,只有和不同的人接触了才能写出不同的人生,反映在电影中也会更加真实。

  当时是怎么想写 “一个男孩追求真爱的故事”,是缘于你自己的一段经历吗?

  其实没有,故事和我本人无关。我作为年轻人特别爱看电影但看了太多的电影觉得那都不是我们的生活,我就想趁年轻拍一些属于年轻人的电影,讲成长过程、把握机会这样的事。其实爱情几千年下来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看你从一个什么样的视角去说,不过在拍摄时会投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该片最大看点就是“酷”,相信所有“新新人类”都会对这部酷片感兴趣。

  《独自等待》就是单纯讲一个爱情故事吗?

  我不想人们通过看一部电影一定要学到什么东西,这部影片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但是很多人看完后感动的流泪是我没想到的。故事里的想法是自己想过或曾经想过,或者是周围的人曾经说过的内容,看过影片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体会。这部影片能让不同的人产生共鸣是做电影的人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收获。

  我在电影中突出了“等待”的意味,它是超越了地理意义的人生状态,强调个人主观努力与进取的正面精神,希望电影鼓舞年轻观众通过努力掌握命运,达成人生的理想目标。

  感觉上你执导的短片《车四十四》比较阴冷,而《独自等待》要温暖阳光一些,这对你来说是一种改变?

  对,《车四十四》就是讲人性的,看完后能让人感到震撼、引起反思,所以表现得很冷酷。《独自等待》会有一种幻想和美好的东西在里面,相对的要暖一些。我的导演风格主要是跟着影片走,我不喜欢重复的风格,但可以延续做的更加完善,主要还是依据不同的情节而定。我希望自己每部影片都有不同的特色,重复会让我失去新鲜感。

  生活自有颜如玉

  看过你的《东二十二条》和《车四十四》两部短片的人都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导演,但为什么这些年你的产量屈指可数?

  虽然《车四十四》完成后有很多人找我拍戏,但我觉得那些剧本不是我想拍的,因为我看了没有感觉,即使给我足够的钱也拍不好。这么多年我自己写了很多的本子,但只有《独自等待》是我一直坚持下来要做的,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我笃定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只要有一部影片能出来能有反响,以后的路就好走了,《独自等待》做完的这段时间我的选择空间就很大,接下来我也许会注重一下效率了。

  你在中国、美国、澳洲都生活过,这些成长经历对你拍电影都很有帮助吧。

  1995年我从华盛顿大学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到现在正好10年。因为我是在台湾出生的,所以中文没问题,毕业后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最长,每年回美国一次,台湾已经很久没回去了。

  我18岁之前去过20多个国家,所以觉得哪里都会有家的感觉,视角比较开阔对我搞电影的确受益很多。对我来说在北京是工作回美国就是放松,我的父母住在西雅图。现在如果让我在美国住上一个月就会烦了,可能我已经习惯了北京的生活节奏,许多朋友也都在这里。感觉西雅图的节奏特别的慢,十几年没去过的地方现在去看还是老样子,而在北京如果半年没去海淀就仿佛不认识了。当然有时也会觉得北京工作太紧张了回西雅图换个脑再回来。

  去过那么多的地方,对哪个城市有特别的感觉?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地域特色,在我的记忆中留下印象最深的是15岁时去过的马来西亚的一个小岛,那里清新、自然、透明,感觉爽极了,烦恼时闭上眼睛脑子里总会浮现那里的画面,回味起来都特别温暖,甚至有种身处其外的奇妙感觉,好象那时属于另外一个人的生活。

  电影在你的生命中是惟一的追求吗?

  电影于我是爱好和工作,不是惟一但却是我现在最想做的。我对电影的热爱是享受这个创作的过程和最后身处影院感受观众笑、感动、鼓掌……那一刻我会忘记一切烦恼,觉得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很有满足感也很过瘾。

  不拍电影的日子你的生活日程是怎样安排?

  最近几乎忘了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感觉已经好久没有正常的生活了,上学时经常和朋友出去混,现在更多的是和朋友在家里吃饭、聊天、唱歌。最近有一种强烈的困惑来自年龄,我下个月就要30岁了,以前总想趁自己20多岁的阶段好好努力工作,经常计划30岁前要拍多少部影片,现在却觉得只要继续坚持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好了。所以期间不免会觉得累、迷失方向、甚至心理产生波动,现在想来很多东西不能看得太重,心态一定要放平衡。也许,这就是“三十而立”的心态吧。

  听说你一直对音乐情有独钟?

  我3岁就开始学钢琴,做电影是离不开音乐的,所以各类音乐都会听,但不会跟潮。我发现不同阶段我会喜欢不同类型的音乐,上大学的时候我比较迷摇滚乐,现在我喜欢舒缓的怀旧类型的音乐,觉得老式的经典歌曲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电影《独自等待》中你赋予了画面及人物许多时尚的因素,生活中你对时尚潮流很敏感吗?

  我在做片子时会特别关注当下的流行趋势,但生活中并不追求潮流。一些时尚秀之类的活动几乎不参加,有时会因为工作的需要才会看一些女性时尚杂志。我的观念其实比较传统,总觉得现在流行的东西没品味没个性。

  作为导演平时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有段时间我特爱看欧洲片,说句实话最近一两年感觉世界范围内整个电影业都没有什么新意,拍影片的都没有上世界90年代的好,感觉大家都在偷懒,漫画改编、前传、续集,翻来覆去的拍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采访印象

伍仕贤《独自等待》独自乐生活自有颜如玉(图)
小伍

  一张西方人的脸却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连口头语都极富北京特色。乍一见小伍,我还是惊着了。

  小伍,名字早就听说过了,但一调他的资料,作品只有三部,两部还是十多分钟的短片,而且片名特嘎——《东二十二条》和《车四十四》。

  开始对小伍还不以为然,但见《车四十四》轰动了十几个国际电影节并在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2002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和2002年佛罗里达电影节接连获奖。不禁,又对小伍肃然起敬。可谓,浓缩的才是精华的。

  伍仕贤知道北京有个东四十条,于是他给自己的第一个短片取名《东二十二条》,他讲了两个故事,一个说的是民工,一个说的老师,品起来咸咸的,又禁不住让人发笑。

  《车四十四》剧本是伍仕贤自己写的,取材于一个听来的都市传奇故事。这类故事传播的途径是口耳相传,在此过程中,说的人或者增加或者减少故事内容,人的欲望和本性即在增减中显露出来。《车四十四》想说的就是人性——有时候自私冷漠得吓人。

  好奇,小伍为什么好拍短片。他的体会是短片不能从容展开一个深刻的主题,却能讲好一个峰回路转的故事;短片成本低,可以加入许多实验的成分;短片有相当的趣味性……

  小伍终于拍“大片”了,讲一个男孩等待真爱的故事,以为他就是男孩的原型,已“名草有主”的他却断然否定了,但不否认有他的爱情体验。他言这是一部年轻人拍给年轻人看的电影,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原型。末了,他还不留余地地说四十岁以上的人就不必看这部电影了,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懂。

  瞧,这种说话方式,就是“混血儿”小伍。王江月/文 陈澍一/摄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