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影视界,张伟平无疑是有个性的,自从他认定了张艺谋后,就“从一而终”,一条路走到黑,这种执著,甚至有点偏执的嫌疑。如今文艺大片《千里走单骑》即将公映,张伟平再次从幕后走到台前,不论他采取什么样的宣传攻势,人们都不会再奇怪了,因为他是张伟平。
谁惹得起张伟平?1.85米的个子、170斤的体重,这个虎目横眉的东北大汉练了30年的
拳击,轻易不出手,出手必无失。
从上世纪90年代,投资艺术片《一个都不能少》出手1000多万,到商业片《英雄》的无敌票房记录,张伟平从来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昂首阔步踏上华表奖奖台,获得最佳投资制片人奖项的他,更是不可质疑地成为中国电影的“营销之王”。
朋友情谊的一种延伸
北京亚运村阳光广场的写字楼内,“新画面”公司寥寥数人。进门不远处厨房的水池子里泡着员工午餐内容之一的青菜。你会听见张伟平的声音穿透过几道门直接抵达你的耳膜。“我要让全世界知道张艺谋是不一样的……”
“张艺谋是种萝卜的,我是卖萝卜的。”张伟平的这句话早已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问题。“两张”相识10年,光阴似箭,如果说前6年张伟平和张艺谋只是纯粹的好友,那么从2001年张伟平投资《一个都不能少》并担任制片人开始,两人便有新的关系,就制片人和导演的角色职能而言,决定了他们是永远的矛盾共存体。
“从来没有红过脸,坚持互相妥协。”是双张合作的一贯法则。张伟平欣赏张艺谋在艺术创作上天才的想象力和见解,“他坚持,我妥协。而在电影发行上他要尊重我。我们从来没吵过架。我们最大的相同点,不是自夸,是彼此之间做人都很真诚,做事都很认真。我们对中国电影的很多看法都是一致的,了解它的无序,知道在投资上该怎么规避风险。”
对于两人的完美搭档,张伟平坦言:“我们的合作不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因为朋友的发展需要理解。他认为在全世界的投资人中,我是最合适的。而我在全世界的导演中,选择了他。”张伟平把和张艺谋的合作定义为朋友情谊的一种延伸。
性格烙印下的友谊原则
张伟平出生在军人家庭,是家中次子。童年时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被接到东北爷爷家寄养。爷爷祖籍山东,当年闯关东去的东北,爷爷豪放的性格深刻地感染了他,而东北那片黑土地在给他滋养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东北人的特性。
“小时候,我常和朋友合伙去打架,有时候朋友们都跑了,我还留下来,一个人对七八个,都不害怕。艺谋见过我那时的照片,他真是导演,特别有领悟力,能从一张照片感觉到当时的我不好惹,一看就惹不起。”
“我最初当药剂师,后来在西门子公司做商务行政部经理。我不会外语,但我做得十分优秀,在全公司我每年都是非常优秀的行政经理。后来做房地产和航空食品,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开始支持张艺谋拍电影。”
黑土地上的成长让张伟平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的人生感受。这么多年过来,他感受最深的是不管做什么,实际都是做人。人做成功了,其他什么都好说。
“把人做明白了再做事情,如果人没做明白你就做事情,那事情肯定是做不成功的,即使做成了,也是侥幸。”这是张伟平这些年来的感悟,“我身边有许多朋友。不管是商场上的还是官场上的,从1977年我参加工作到现在,这20多年的朋友还都在我身边没有离开。”
“对于《英雄》和《十面埋伏》,他们功不可没,他们在‘新画面’没拿一分钱。他们中有的是机关的、有的是商场的,还有的是军人。他们也会给我带来苦恼,但是他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远远超过这些苦恼。不了解我的人说什么我不在意,我在意的是铁哥们儿认为我是不是变了?是不是把名和利看得那么重了?感情是不是不真诚了?但是他们觉得我没有变,所以我很欣慰。”
彼此的脆弱和一根筋
本不该在一篇张伟平的专访中,总提及张艺谋,但无奈张伟平这个名字常跟张艺谋“绑”在一起,根本分不开。两人的兄弟情谊既有源头,也有来日。两人相惜相惺互为镜照,老谋子的二三事就能映证出张伟平二三面。
张伟平的朋友大多和他差不多,都是敢想敢干的人,“他们很单纯真诚,为朋友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如今社会能保留这样的情感,对我来说是一笔最大的精神财富。艺谋对我这一点特别佩服,他说我如果没什么本事,能有这么多铁哥儿对我这么好?我结交的这20多年的朋友,90%都见过张艺谋,也都认识他。艺谋跟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艺谋是艺术家,做事的思路不一样。”
张伟平眼里的张艺谋真实、脆弱、一根筋。“艺术家不是钢铁战士,也是血肉之躯,是有情感的,张艺谋这个人看着很坚强,其实内心很脆弱。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上他付出了许多心血,在遭到许多批判和不理解的时候,他内心充满了失落感和委屈。”
“我见过他脆弱的时候,他没见过我的。我会在他脆弱的时候给他实际的支持,义不容辞的支持。我做电影到今天,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是圈里人。我是一个理智的商人,不能像艺术家那么脆弱。我内心的苦恼和愤怒只会向一些跟艺术没有关系的朋友倾诉。”
说起张艺谋的独特之处,张伟平笑得有些无奈:“他那一根筋儿的劲让我挺钦佩。”当年张艺谋要为女儿办出国留学,因为女儿还在读高中,要去美国留学手续很麻烦,于是张艺谋就去办了一张美国绿卡,是张伟平陪着他去的。
到美国使馆,两个星期就签了下来。张艺谋第一件事情就是陪女儿去学校。等把女儿安顿好后,张艺谋对张伟平说:“我得把绿卡给退了。”张艺谋要退绿卡的想法着实让张伟平不理解,他说绿卡你就留着吧,多少人为了这东西把一辈子的碗和盘子都刷了。“一个绿卡放兜里也不沉。”
可张艺谋还是叫上张伟平去了一趟美国使馆,并且说我拿它没用,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女儿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当他退绿卡的时候,许多美国使馆的官员都感到震惊,因为这么多年,还没有人来退美国绿卡。
张伟平也有一根筋的时候,投资电影业这几年,他大约拒绝了50多位导演,还都是些有头有脸的,其中包括《教父》的制片人,此人曾找上门来推荐一些欧美导演。“他们都通过《英雄》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对大陆电影市场十分感兴趣。”
“我本身做电影就是一次偶然,我觉得这个偶然发生在张艺谋身上,这是缘分。投资人跟导演合作,缘分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信任理解和互相支持,影片才能够很好的完成。我看到过许多制片人和导演,影片还没有拍完呢,就翻脸了。所以对于那些欧美导演,我都拒绝了,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没有深厚的友谊根基。”
面对那些享誉世界的名导,张伟平难道从来就没动心过?他坚决表示:“从来没有过。我从小就有主见,电影对我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我做电影最在意的是那些不做电影的哥们儿怎么看我,如果他们觉得我变了,那电影我可以随时不做。”
张伟平的一根筋表现在对张艺谋的执著上,在清楚艺术电影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千里走单骑》在宣传上投入了比《英雄》更多的费用。张伟平表示这样的行为的确出于情谊而非理智的市场考虑。“只要张艺谋拍一天电影,只要张艺谋还需要我的支持一天,我就投资拍电影一天,支持他一天。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浑然天成的暴躁与细腻
张伟平脾气暴躁本是性格使然,因为要做大事,这种暴躁也转化在个人情绪上。他对物质生活有追求,而且还都马虎不得。“两张”一同出国多次,如果住的酒店不舒服,吃的东西不合胃口,张伟平会马上拉下脸,很可能摔了碗筷说:“不吃了。”
每当这个时候张艺谋就会紧张,小心翼翼地招呼着:“那我们赶紧换一家?赶紧换一家。”在“吃什么都成的张艺谋同志”的概念里,吃饭只要把胃撑起来就成。所以他常冲着张伟平感叹:“这个国家不管有多好的风景和文化。如果吃得不好、睡得不好,对你还是没有吸引力的。”
30多年的拳击训练和暴脾气,加上从童年保留至今的义无反顾、不言怕的作风,的确会让张伟平给人“恶霸”的感觉。
“我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对方就会受伤很重,一般人很难躲过我练了30多年的拳头。”这话虽然锐气强劲,但坐在他的对面却无威慑之感,侃侃而谈时,他眼神流露出真诚的温和之色,这让大个子张伟平显得十分敦厚,就如他独爱的东北“咕噜炖”。
男人都希望自己的太太是漂亮的,张伟平也如此。在舒心干大事的背后,他非常幸运地有一位“有里有面”的女人。“她是一个非常性情的人,在事业上对我非常支持,我的朋友常称赞她有里有面,是个能顾全大局的女人。能够容忍我的女人不多,这个我很清楚,因为我的脾气暴躁。而张艺谋和我太太是看重我的另一面,所以就忽略了我的脾气。”
细腻居然在张伟平身上与暴躁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他清楚家人的每一样喜好,家里的每样家具都是他从世界各地的家具展上采购来的,无论多远多重多麻烦。有一回在巴西,200斤的一个石雕被张伟平看上了,要运回来。张艺谋在一旁眉头皱成肉疙瘩说,这可怎么弄啊?可最后还是被张伟平“海陆空”地搬回了家。
如果这不算细腻,那么在日本东京的某家HELLO KITTY店,如果你见到一个东北大汉挑选毛公仔,那就是张伟平在给太太和女儿寻觅“心头好”。
类似的关爱无处不在,为了让“新画面”公司上下20来口人吃好饭,张伟平专请了一位做饭的阿姨。从来不在公司吃饭的张伟平,因为从做盒饭外卖行业的朋友那儿了解到,送往写字楼的盒饭,农药清洗不过关,青菜没有泡到20分钟以上,所以请来的阿姨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青菜。
张伟平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有理有序,早晨去健身房练拳击,上下午工作。过了晚饭时间不谈公事,从来不过夜生活。问他怎么定义好男人,他说:“好男人应该是有胆识有魄力的。我理解的好男人,不能是缩头乌龟,他应该是能干实事的。”本刊记者/琴小帅 摄影/陈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