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九寨专电 昨日的早餐桌上,一向对媒体极为回避的广西作家鬼子没有拒绝记者的专访预约。等到午饭后,他还想尽量推开这个采访。可能是耐不下相处两日来的情面,他打开了房门。采访时鬼子还把自己颇为得意的“鬼子悲悯三部曲”《瓦城上空的麦田》拿给记者看。记者注意到,他的个人介绍中只字未提“张艺谋”或《幸福时光》。然而,对于圈外人来说,《幸福时光》比鬼子的名字更加响亮。而另一位大导演陈凯歌买下这位“谋编剧”的小说《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力邀他改编成了电影剧本的事情,更少为人知。对于这些,鬼
子言谈间颇为回避。
记者:“桂军”在文坛的崛起,是什么起了作用?
鬼子:我平常不太参与这样所谓的“桂军”的讨论。广西突然间出了这么几个人,不是因为这里的文化资源重新被人发现。恰恰是因为我们离开了地方。我们面向整个中国文坛关心的东西,所以才能成就出来。今年我大都是呆在北京各个宾馆里,给人干活。
记者:当初张艺谋是怎么会找到你改编《幸福时光》的呢?后来陈凯歌也来找你。
鬼子:张艺谋看过我一些小说,觉得我的风格、故事模式、叙述方法可以利用。对于导演来说,找你不外乎是因为你的手法可以利用。后面我改的那个故事已经和莫言写的《幸福时光》没有关系了,所以不叫“改编”,叫“取材自……”陈凯歌找来,也是一样的原因。除了他们,我和很多导演都有合作,来之前我就在做一个剧本,是和一个大演员有关系的。
记者:就你个人的接触,哪位导演更让你欣赏?
鬼子:我和合作过的导演关系都不错。老谋子还是最让我倾慕的一位。《千里走单骑》上映,我都会去看的,就算是出于私人交往都要。
记者:像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以前改编苏童、莫言等人的作品,很受好评。后来和你首次合作过《幸福时光》后,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广西作家群,包括《英雄》等,却引来不少骂声。
鬼子:他们和广西文坛接触加深,前提是他们的观念有了改变。和其中一个人合作过后,就像发现了一处矿山,慢慢对这个地方投了更多的关注。合作也就更多了。虽然我是第一个人,并没有向导演们介绍李冯啊凡一平啊。至于肤浅、底层化之类的评价,我觉得无论如何,首先是导演的观念。作为编剧,你就是要吃透别人要什么东西,然后给够导演他要的感觉。这样合作才会愉快。和什么“苏军”、“桂军”没太大关系。
记者:在你看来,电影就只是导演的作品?
鬼子:我向来不提《幸福时光》,文坛还是看小说,不认这个(《幸福时光》)。这倒不是因为我要实现远大的文学梦想,应该说,电影改编的收入肯定要比单纯写小说要高得多。至于《幸福时光》的编剧费用,在我看来是很高的。我是有自己要求的,比如绝对不做电视剧。当然,也不完全是钱。做电影编剧,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好奇心:原来我也是可以做这个的!
链接:鬼子,广西人,当过农民,教师,文化馆员,对文坛来说,他是一名异军突起的新秀,小说《被雨淋湿的河》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实现了广西文学史上零的突破。鬼子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自1996年开始。“触电”代表作:《幸福时光》电影剧本(张艺谋导演)、《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电影剧本(陈凯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