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中国电影百年庆典专题 >正文

民族光影的世纪风云 写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09:5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专电(新华社记者曲志红 周婷玉)“呛……呛!”踩着锣鼓点,布幔后闪出一位戴髯口、持大刀的古代武将,他一甩髯口,把刀一横,亮相,只听旁边有人喊“快摇”,一位守着摄影机的照相技师便使劲摇了起来……

  这是1905年秋天发生在京城琉璃厂丰泰照相馆里的一幕。他们中可能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本为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贺寿的“新鲜玩意”,竟成为一个开创性事件——中国民族
电影由此诞生。

  10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电影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铸就了令人瞩目的辉煌和成就。回首百年历程,中国电影可以说见证并记录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与进步、苦难与辉煌,汇聚了中国电影人的民族精神、文化责任、智慧才华、艺术创造和思想力量。

  走过风雨历程,书写辉煌篇章

  100年来,中国电影成就斐然,据不完全统计,除香港、台湾地区1949年后单独拍摄的影片,我国共拍摄电影2万多部,其中故事片7200多部,科教片约4800部……

  这一切,起步于丰泰照相馆里拍摄的《定军山》。从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拓荒时期的《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等影片,到抗日救亡时期的《十字街头》《中华儿女》《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电影,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白毛女》《林家铺子》《小花》《人到中年》《黄土地》《老井》,以及《不见不散》《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走过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进程,并在这个艰苦卓绝的发展中,逐渐探索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道路。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和台湾的进步电影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香港逐渐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之一,台湾电影则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审美经验。

  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概括说:“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史,也是世界电影史册上洋溢着东方神韵的文明进步史。

  弘扬爱国主义 折射社会变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的国歌最早出现在70年前的一部电影里。作为《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她随着电影的放映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召唤民族精神的号角,成为鼓舞人民投入爱国救亡运动的呐喊。

  这种以爱国为主题的电影,百年来在中国影坛上生生不息,成就了中国电影最突出的品格:关注民族命运,抒发民族情感,揭示民族矛盾,呼唤民族觉醒,讴歌民族英雄。

  “这一时期,电影人与其说在拍电影,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战斗,在完成一项使命。”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皇甫宜川如此评说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创作。

  其实,不仅抗战时期如此,纵观百年电影史,在民族进程中的每一个历史关头,中国电影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像影片《松花江上》《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黄河绝恋》《我的1919》《一轮明月》等,爱国主义主题随着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一直延续到当代电影创作,始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与此同时,电影也再现了民族解放和战斗的历史,记录了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长征》等影片,都为观众展现了一段历史记忆,同时还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气概、民族情感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打开中国电影百年史册,中国电影的影像始终传承着中华文明,折射着社会变迁,凝聚着中国民众的情感。可以说,中国电影始终密切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进步方向,铸就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尤其可贵的是,从早期的《小城之春》到改革开放之后的《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以及近年来的《洗澡》《暖春》等不同时代和题材的影片,中国电影不断开拓着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域,通过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剖析社会,刻画普通民众的心灵,展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深度。

  坚持改革创新 勇敢迎接挑战

  迎来电影百年华诞的2005年,我国生产电影故事片260部,全国电影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国内市场票房达到20亿元……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改革热潮中勃发生机。

  近几年,电影界拆除围墙,打开城门,降低准入门槛,改进电影立项、审查和合拍片管理等各项措施,社会各界投资电影的热情高涨。

  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说:“国有电影单位艰苦支撑国产电影生产的历史困境已彻底被改变,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等多主体投资国产电影的新格局逐渐形成。2005年民营和境外资本参与生产的影片约占总量的75%,中外合拍片达到37部。”

  随着年初《孔雀》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中国电影在国外主流电影市场上捷报频传:《红颜》获欧洲艺术奖,《青红》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05年共有18部影片获得32个国际奖项,赵实说:“这昭示了中国电影当下的实力和美好前景。”

  但几乎所有中国电影人都坦言,与世界电影产业大国相比,我们的整体实力还很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化的程度、科技力量和管理水平、电影产品的普遍质量亟待提高,体制性的障碍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电影改革与发展任务还很紧迫、很艰巨。

  96岁高龄的著名导演汤晓丹从艺已70多年,汤老深情地说:“我算是百年中国电影的实干家、亲历者、见证人,我相信,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后来人会从评议、反思中悟出真理,在实践中把中国电影拍得更有社会价值。”

  而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走上影坛,以《早春二月》享誉中外影坛的导演谢铁骊认为,刚刚过去的这100年是探索各方面的路,下个百年将大步伐地上台阶,既不是平坦的大路也不是崎岖的小道,而是向世界电影高峰攀登。“到那时,我将在更高的地方俯视中国电影的辉煌。”

  这不仅是谢老的美好愿望,更是全中国电影人的方向和亿万观众的期待。(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13,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