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由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深圳)有限公司投资制作的中国动画大片《魔比斯环》将上映。故事讲述科学家西蒙秘密研制出时空通道魔比斯环,让人类可以在瞬间抵达外太空中的任何地方,于是他来到了2700万光年以外、充满纷争的外星球,寻找失踪父亲的他的儿子杰克也到达此地……复仇、战争、科技、大团圆一一上演。先睹为快的观众说,从名字到人物、从造型到故事,它身上哪有一点“国货”的味道?
专家评论 悲壮的中国动画
郑洞天,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他对儿童片的热爱与了解,使他当天的发言鲜明而中肯。
“中国儿童片啊,只能用‘悲壮’来形容!”
郑教授一开口就振聋发聩,先搬出中国动画片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的观点,然后再讲在这个时候出现《魔比斯环》有什么意义。他的长篇大论可归纳为一句话:制做真的很辛苦,效果真的不够理想。
“故事永远是电影最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动画片,现在的动画片难道还在比技术吗?为什么《怪物史瑞克》和《海底总动员》那么成功?那是因为它们借动物的形象在讲述人性!”
《魔比斯环》的故事在“儿救亲之亲情”上类似于《宝莲灯》,在“人类救助异族”这一点上又类似于《纳尼亚传奇》,但遗憾的是它在两方面都没有挖掘透彻,使影片变成了匆匆忙忙地讲述一个“为救爸爸到外星球上历险并成功”的平庸故事,如果编剧们真的只是想炫耀3D动画的话,他们成功了;如果他们想讲述一个有新意或者至少打动人的故事的话,他们失败了。
“参与过大片就能算是主创吗?就能保证他的每个作品都成功吗?”
在宣传手册上显眼的位置赫然排列着该片主创和制作者,号称“个个都是3D电影界的顶尖高手”:
原创作者是法国的Jean Giraud,原创影片有《第五元素》、《异形》、《星球大战》等;
导演Glenn Chaika,曾在迪斯尼担任《小美人鱼》的动画师,《花木兰II》的副导演,担任《科学怪人》、《红菱艳》的艺术指导;
模型监制Wayne Kennedy,参与过《星球大战》、《龙卷风》、《木乃伊》;
动画监制Bob Koch和Kelvin Lee,《玩具总动员》、《精灵鼠小弟》等影片的资深动画师;
特效指导Manny Wong,《后天》的特效总监,并参与制作了《狂莽之灾I》、《星河战舰》等。
就是这些“行家里手”们凑在一起,却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难道是动画片不像《星球大战》,没有让他们发挥出最佳水平?
“再不要用“史上最曲折电影”来宣传自己了,观众很反感的,比如《无极》,够曲折了吧?可观众只关心片子好不好看!”
无论在宣传手册还是发行人的讲述中,都数次强调“《魔比斯环》是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经历最曲折的影片”,也许一个奋斗了五年的团队确实有很多辛酸故事可讲,但正像郑教授说的那样:观众只关心片子好不好看。
媒体评论 新闻点不在影片本身
看完媒体场的记者们都发愁,从影片本身来评论也没有啥好讲的啊,干脆以制作团队的众多“史上第一”来做新闻点吧,也许有观众买账呢:比如中国耗资最多(1.3亿元)的动画片,首部使用国际人才最多的动画片,制作时间最长的动画片(五年)等等。但这能证明什么呢?中国电影或者说动画片开始国际化了?还是仅仅证明了中国也可以做3D动画?还是等上映后大家评说吧。
观众评论 这和中国有吗关系
“全是照抄国外的模式,全是学人家的,没有加入自己的东西。”
“如果只看片子本身,你确实辨别不出来它是好莱坞还是中国制作的。”
“毕竟是我国第一部全CG的动漫,虽然题材是国外的,瞄准的也是国外的市场,可毕竟锻炼了我们的动画人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魔幻题材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日本许多动画片讲的也是西方故事,人物是,姓名是,建筑特色都是,但一定能拍出日本特色。所以不存在瞄准的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市场,只要让自己的动画能被国际接受。”
“电影不只是中国的电影,更应该是世界的电影,《魔比斯环》应该会以影片本身的质量与故事,而并非‘中国特色’博得观众的喜爱。”
“《宝莲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影片贴近中国传统,富含中国特色。七年之后,《魔比斯环》的制作似乎缺少中国味道。”吕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