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史诗电影《圆明园》专题 >正文

专家热议电影《圆明园》:纪录片时代已经来临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10:51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2006年8月14日下午,电影《圆明园》专家及媒体看片会在北影厂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举行。据悉,电影《圆明园》是中国第一步数字影片,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和广西电视台联合摄制。导演金铁木是中国电影史方向的第一个研究生,其作品《复活的军团》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电影院线几乎被进口大片和国产商业片覆盖掉所有票房的时候,一部严肃的史诗电
影将于9月8日亮相影院。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圆明园》究竟是部怎样的电影?它能在时刻都用数字说话的票房院线争得一席之地吗?或荣或败的票房是否该充当一次观众观摩水准的标尺,用来评测中国影视领域的生态环境?

  公映之前,部分专家观摩点评影片,抛出了观点,表达了期许。

  震撼,盛世威严

  张清:今天看到这个片子非常惊喜。无论过多少年之后,我们今天看到的《圆明园》都是非常具有丰富史料价值的艺术品。影片采用三个人物的叙述:画家、传教士、郎世宁,一直到最后英法联军进来随军的通信和日记角度进入,真是聪明致极。因为有那么多的信件、画面,永远都值得信任。最早听说要拍《圆明园》,我真的有些担心: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那段历史,还不能够非常自如地在荧幕上痛快淋漓地表现,所以这是我当时为他们感到非常为难的事情。

  我们的《圆明园》,它的价值,它的丰富,甚至它的命运都曾经震惊世界。要讲述这样一段历史,以现在所能得到的素材做到影片中展现的这样精致,叫人感动,叫人感慨,对创作者平生出敬意!

  王道成:第一点,《圆明园》的定位非常好,把清王朝的家族史、王朝的盛衰史、民族的盛衰史,三条线索凝聚在一起了。这样就不是负面地讲圆明园,而是把圆明园放在大背景下来讲的。

  第二点,角度选得好。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用他们的眼睛来叙述,就比用我们的话来讲更有说服力。外国人的眼睛,加上我们的史料,给人很真实的感觉。

  第三点,手段非常好。场面非常有震撼力,比如大都之战,尽管中国是打败了,但是把中国人的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表现出来了。火烧圆明园,从抢劫到焚烧都非常有震撼力。

  《圆明园》是中国记录片产业化的第一部

  陈坤厚:现在从世界趋势来讲,纪录片产业化,而不仅仅做成一种阳春白雪的概念电影,它应该是面向大众化的产业。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这个事情,现在被金铁木捷足先登了。

  在我的印象里,《圆明园》应该是中国纪录片进入产业化的第一部。我们要非常珍惜这部影片在发行上面的成功,和它产业化运作后产生的深远影响。最近看了一些外国电影,记录片上到电影院,都非常感动。我看《美国9.11》,美国人甚至非常崇拜这部电影。纪录片产业进入电影院是必然的趋势,是全世界目前的趋势。《圆明园》这部影片是迄今最好的一次尝试,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奇迹。非常佩服制片方有这样的勇气,也希望发行公司担当起更重大的责任:如何让中国历史纪录片产业能够更红火,能够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欣赏,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司徒兆敦:《圆明园》应该是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过程的一个开始,同时体现了开始阶段的一部分成果。导演的定位是把《圆明园》当作像故事片一样的纪录片和像纪录片一样的故事片。金铁木写了这么一段,非常有意思。

  这个片子真正的价值,首先体现为纪录片的文献价值。比如像雨果、郎世宁、传教士,这些话都不是瞎编的,从这个角度讲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对历史对艺术负责的精神。《圆明园》刷新了某些电影模式,我主张叫它史诗电影。

  我们亲历看到的圆明园就是一片废墟,今天通过电影的技术手段让我们还原了一个梦,一个民族关于光荣关于耻辱的梦。这也涉及到当前圆明园重建的一种争论。我个人是不太主张重建,用电影圆这个梦:让电影去重现,让观众去想象,这也许是纪录片产业化运作的一个充足理由。

  彭吉象:两周之前,在香山开了纪录片研讨会,叫人文纪录片研讨会。那个会上讨论了哪些纪录片呢?有金铁木的《复活的军团》,还有《故宫》、《金山》、《江南》等等,当时我就说纪录片真的是到了震惊的时代。今天看圆明园又是一种开始,中国的电影电视到今天已经走出了戏说史。虽然还有人在拍戏说,但是我估计是走下坡路了。如果说纪录片走向市场,《圆明园》这部片子就是一个开始!

  我个人也反对重建圆明园。圆明园是不可能重建的,重建是非常愚蠢的。那是伪造历史、破坏历史。

  为戏说历史说一声抱歉

  陈坤厚:中国历史很难懂,做历史片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让外国人看懂?我是从《戏说乾隆》一路进到北京。我们最初遭遇的头一个是可怕的现实——市场现实,那时我们不戏说不行,今天在这里,我想为曾经的戏说历史说一声抱歉!

  而今,纪录片的产业化时代已经来临,我从《圆明园》看到了我的梦想。中国的历史,应该由中国人来做,这样的历史应该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

  《圆明园》拷问传媒生态

  胡智锋:《圆明园》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传媒生态在今天已经开始变化和松动了。刚才陈坤厚先生讲的戏说转到正说,我想这可能也是一个大势所趋。我想传媒中的电影也大,电视也大,都出不了大的生态——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可能我们需要八年、十年的努力,。历史无数次地证明,电影史无数次地经验证明,生态是可以改造的,但是生态也需要维护,所以健康的生态有的时候是你没有办法去扭转的,比如说从戏说一直到《超女》登峰造极的环境,这种形态是我们个体很难扭转的。《圆明园》的出现不是偶然,从戏说到娱乐大潮,恰恰是经过这样的洗礼,使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在叙事能力上更考虑大众口味,更考虑可看性。这个,是一件大好事。

  票房?是悲还是喜?

  陈坤厚:如果说在市场上面有发行难的问题,不是影片,也不是导演的问题,而是观众还没有这样的喜欢。但产业就是生意,纪录片已经进入一个必须票房的时代了,我认为上院线这样的探索很重要,片子已经出来,下面就要看行销了。

  胡智锋:《圆明园》的票房不可能有预期的好效果,但在这类影片的宣传推广方面,我对它的前景非常乐观。

  司徒兆敦:对这部片子,我觉得并不是乐观,观众观影习惯还需要培养。

  张清:我对发行很看好。时代是在前进,一年跟一年是不一样的。就像易中天签字队伍能那么长,这靠什么?我觉得这不仅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对历史津津有味,现在中青年人也渴望知道这几千年的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历史真相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单万里:我对《圆明园》的市场非常乐观,前面已经有这样的例子了,像《故宫》、《中国文明》。当然做得好不好,还要靠编导的眼光和信心。

  章柏青:我对票房价很看好,因为这几年来这类片子都收视率都很高。在国外,大家都看纪录片。我们更是可以对纪录片发表文章的。以前一看类似片子,记者会中途离去,因为他们不感兴趣,但是今天所有的媒体都留下来了。

  纪录片的力量

  章柏青:从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导演的个性,看到了人物的思考,我觉得影片应该是一部历史文化片,他规模很大。不是什么故事片,也不是纪录故事片,而是历史文化片。

  单万里:我先说总体感受:大气、沉稳、理性、好看!

  大气的手法、大气的篇幅面对的是大清帝国的题材;第二印象就是沉稳,不管是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还是文献的使用,都很沉稳;第三理性。圆明园发生的灾难,每个人在里面都有一些情绪化,但是经过了150多年,再去渲染情绪,远没有理性思考来得重要。第四是好看,从头到尾,我想去厕所都没有去,我相信其他人也有这样的感觉。

  胡智锋:如果我们把一些商业性的电影故事片叫做娱乐大片,我们不妨把《圆明园》叫纪录大片。其实它就是个大片概念,只是非娱乐性的。第一气派大;第二视角大,它不是狭隘的民主主义视角,而是非常庞大的人类视角,它还有一点史诗性的追求,我不敢说它已经是史诗性,这个视角非常大;三个制作大。所以大气派、大视角、大制作就有了整体的一种气质。

  至于说是不是史诗性的问题,我觉得有三个字,一个是史,一个是诗,还有一个是思。

  第一个史,我想历史学家做得很严谨,有据可考。

  第二个诗,应该说导演内在的心情是澎湃的,这个诗化的呈现,是我们能看到的。

  第三个思,我觉得他们达到了纪录片制作较高的水准。大家之所以看完以后沉默,说明影片给我们留下了思的空间。这里最根本的是在于两个矛盾,人类性的视角矛盾和民族性的思想矛盾。民族性的思考肯定是有,从全世界来讲是个落后的体制,从民族的角度来讲我们是沉重的。所以这里人类性的视角和民族性的视角怎么去协调,这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附:到会专家简介

  魏斌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副主任。1994年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监制CCTV精品栏目《百家讲坛》和佳作迭出的CCTV《探索·发现》栏目。

  参加和组织了多部大型系列纪录片、专题片的创作。其中绝大多数节目都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王道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新闻系、语言文学系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和研究。现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任清史研究所清代后期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兼任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北京史研究学术顾问等。

  单万里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曾赴非洲、法国、加拿大等地访学或公干,做过记者与编辑。发表文章100余篇200余万字,主编《纪录电影文献》,翻译外国电影文献,翻译外国电影剧本,撰写中外电影文章。

  张清

  原电影出版社社长。国家一级导演,原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长

  章柏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影视理论研究员。并兼任《都市影视》杂志社社长、主编等职。还先后聘任为:第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中国银幕》杂志主编、宣传处副处长,《电影与观众》丛书主编等职。

  彭吉象

  北京大学艺术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

  1994~1995年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美术系做访问学者、客座教授。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副会长。已正式出版、发表了300多万字专著、论文、译著,其中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艺术学》,《影视鉴赏》等。

  胡克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理论专业硕士生导师。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夏衍电影学会理事,《当代电影》杂志编委。

  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党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博士点梯队成员。

  现任《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副主编。兼任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艺术工作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

  舒晓鸣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员。

  近十五年来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的教学 与研究工作,编写教材,发表论文多篇,特别在新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方面,填补了学术空白。

  司徒兆敦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副主任、主任。现任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协会、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中国电视纪录片学会会员。

  指导电影学专业导演创作及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重点研究视听语言及纪录片理论及创作,培养了数名硕士研究生。发表数篇论文,并创作编导电影,电视剧和多部电视作品及专题片。

  陈坤厚

  台湾著名导演。以《汪洋中的一条船》获金马奖最佳摄影,是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重要导演。导演了《小毕的故事》,此片于1983年创下票房佳绩,并得到当年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大奖,同年还获得西班牙希洪国际少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100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