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滨实习生颜寒)把《圆明园》拍成纪录片,被前来观看这部电影的行家们形容为“烫手的土豆”,不仅是技术上的困难,连取材、叙述上的选择都格外难,因为现在的圆明园只剩下荒凉的土地和清冷的石头。昨天,在所有观影者疑惑不太信任的眼光中,这部历时四年、投资2000多万元、导演金铁木称之为“史诗”的电影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拉开大幕。
大气、沉稳、理性、好看,是所有观影者给出的一致评价。《圆明园》采取了国际先进的三维仿真电影动画技术,影片片长93分钟,三维镜头的总时长就达到了35分钟。同时辅以故事片式、真人符号性的表演和真实再现的艺术叙事手法。影片采取了非常独到的讲述角度,来自意大利、当年在中国宫廷生活了50多年的传教士郎士宁等人,以外国人的视角解读这座著名的皇家建筑群。如何以历史纪录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这座著名园林和生活其中的先人们,如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并对旧日的浩劫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这部电影的看点。
导演金铁木坦言,从创作之初就希望影片可以进入影院,而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一如去年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中国文化热”的电视系列片《故宫》,再如这部即将在今年9月9日全国范围内上映的《圆明园》,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及圆明园专家王道成表示,这部电影的定位非常成功,创作者以圆明园的变化为线索,衬托出时代背景下国家、民族命运的渐变。而通过以数名外国传教士的第一人称视角为主线,更增加了片中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导演张清说,以外国人视角为切入点的本片非常客观。因为没有一味强调历史问题,沦为说教宣传工具,所以《圆明园》可以作为重拾历史的重要参考和影像资料。
纪录片研究专家司徒兆敦认为,导演的定位是把圆明园当作像故事片一样的纪录片和像纪录片一样的故事片,非常有意思。“这个片子真正的价值,首先体现了纪录片里文献的价值,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负责的精神。”
在我国现今纪录片产业起步发展的时刻,影片《圆明园》做出了积极、成功的尝试。这部历史题材的纪录影片无论从文献性、权威性等角度来说,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作为纪录片电影进入商业市场的尝试,《圆明园》有着相当高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