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赵实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重提CEPA协议的有关细则,让人误以为有新的补充条例出台。不过,经过仔细比较,早报记者发现CEPA协议依然是三年前的游戏法则。而在这一促进内地与香港电影合作发展的政策的引导下,合拍片已经逐渐替换了内地观众习惯的港片。
合拍片:政策没变港片不“港”
配额没问题 题材是局限
“香港影片进入内地发行不再受境外进口影片比例的限制,只要通过中影集团引进、电影审查通过就可以获得在内地发行的公映许可证。”
2004年初实行的CEPA,最大限度地开放了港产片在内地上映的可能性,但细则中的“取消港产片的引进限额”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就如陈可辛导演昨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所言,港片过去无法进入内地,多数情况下是题材上无法通过审查,配额对他们的局限反而较小。
作为最后一个加入合拍行列的香港导演,陈可辛说,自己其实对CEPA的政策并不太了解。“但之前跟韩国、日本也做过合拍,就很清楚,作为合拍的话,主动权会多一些。你可以一早预定上映的时间。不像靠引进,你就是拍完电影,再等别人喜欢了然后找你买。”
合拍片“港”味不足
“香港和内地合拍的电影在主创人员的比例上进一步放宽了,最多能占到三分之二。”
合拍片作为让港产电影更好进入内地的渠道,徐克、王家卫、刘伟强、周星驰、李安、袁和平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合拍片,但看着港片长大的观众,在面对合拍片时,难免总有些“别扭”。好比为了符合合拍规则,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看到《龙虎门》三个男主角尽数香港,两名陪衬女演员则是内地。同样,《功夫》以及拍摄中的《长江七号》,似乎合拍了,星女郎就不再是港台女演员。
而在剧情上,为了满足从6岁到60岁的观众都能观赏,合拍片不再像港片那样天马行空。据说,《功夫》的第一稿剧本曾经遭到枪毙,理由是与内地缺乏关联。于是《功夫》最后的故事发生地在上海。据说,《宝贝计划》的原稿剧本也被一审驳回,因为电影局希望成龙(blog)不要以“小偷”形象出现在电影里。所以,如今的影片中,成龙最终为高圆圆(blog)所感化,改邪归正。合拍剧:审查放宽 失宠香港
昨天,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同时表示CEPA协议签署三年来,也加强了内地和香港在电视方面的合作,其实赵实的讲话可以体现广电总局为香港合拍剧“松绑”的渐进性。
合拍剧在香港没市场
“内地和香港合拍的电视剧可以作为国产剧在内地直接播出。”
昨天早报记者采访了一名不愿具名的内地影视公司老总,他透露其实政策放宽并不代表与香港影视公司合作的合拍剧会越来越多,其实这三年与香港制作的合拍剧每年大概在十几部左右,比起与台湾的合拍剧少很多。究其原因还是香港市场的问题,因为TVB在香港独大,所以香港观众一般只看TVB制作的剧集,对于合拍剧并不热衷,所以香港投资方并没有很大兴趣与内地一起拍这些剧集。
不过由《大长今》引发的“韩流”使港剧去年饱受冲击。对此TVB在内部已有动作与内地合拍剧集,力保港剧龙头老大的位置。
港台演员拓宽捞金路
“有香港影视演员参加的国产剧的审查可以放到省一级广电部门。”
未来有港台演员参与的电视剧,不必再像过去一样得上报到广电总局进行审批,只需交由省级审批即可。这个新规定势必造成大量港台演员前来抢滩,演员薪金又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此外港台的幕后人员例如制作人、导演等也可受益,从此不用再为了名额受限而硬搞个什么“顾问”、“艺术总监”奇怪的头衔了。刘嘉琦 骆俊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