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截止到11月19日,影片《鸡犬不宁》全国正式上映整10天,票房已达到435万。如果说影片在四个城市试映赢得的是口碑和关注,那么,正式上映以来的325万票房,则验证了华谊兄弟掌门人王中军所说的“优质电影”的市场价值。
《鸡犬不宁》全国上映的两个周末恰逢进口大片《迈阿密风云》和《世贸中心》接连上映,在大片、大明星的夹缝中,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国产影片,能取得日均30余万的优秀
成绩,不能不说是年底众片云集的热闹的电影市场中的一个亮点。
又一块石头?
影片上映后,围绕着曾经出现在预告片上的“又一块石头”的宣传词,观众、导演、影院经理都有话要说。
深圳影院的经理们认为:“疯狂的石头》是恶搞性质,但《鸡犬不宁》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和问题,引发思考,更具深度。”导演则无奈地在多个场合重申《鸡犬不宁》完成早于《疯狂的石头》、自己绝对不是为了跟着“石头”才拍一个同样使用方言的喜剧。大概是过多的解释让陈大明导演多少有点疲倦了,终于在影片的新浪博客上写文表明自己的意见。观众们更是各有看法,有的说是冲着“第二块石头”去的影院,但没有象看过“石头”那样大笑,反而感觉沉重,觉得被“忽悠”了,觉得这块“石头”不够无厘头;济南观众则认为该片与《疯狂的石头》有很大区别,更加生活化的剧情让他们“笑着流泪”。他们认为《鸡犬不宁》对小人物生活的真实再现、因为无奈而产生的滑稽感,比《疯狂的石头》的搞笑更值得回味。有的甚至说“说《鸡犬不宁》是受了‘石头’启发的人简直是无知”……
悲?喜?
由此引发的争论是:这真是一部热闹的喜剧么?
希望看到一部充满噱头和暴笑的情节的观众,嫌影片不够娱乐。而更多的观众觉得,这是一部用细腻平实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有幽默感的影片。笑来自于影片中人物本身的生活状态和他们性格中的乐观幽默、以及河南方言的生动,而影片所反映的传统戏剧不景气、下岗、中年危机等社会问题,则必然地使得影片不可能象“石头”那样能让观众肆无忌惮地大笑。因而,有不少影评文章里都把《鸡犬不宁》称为“悲喜剧”。
对于影片的结尾,对于剧团的未来并未给出明确的结果,有观众认为这个结尾不够皆大欢喜,显然不符合一个标准喜剧的要求。而导演陈大明则解释说,虽然剧中人物的生活以及剧团的未来并未明确交代,但学戏的孩子们还在练功,传统的豫剧还在传承,这已经是一个积极的结尾了——对于因无戏可演而引发的故事来说,戏能演下去了难道不是喜事么?
美乎?丑乎?
一个更大的讨论话题是:影片反映的究竟是开封、乃至河南或是中国的美还是丑?
影片中出现的开封略显拥挤的古城街道、热热闹闹夜市、茶楼等等,在影片中与剧中人物一起构成了具有浓烈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场景。这些今天看起来陈旧古老,甚至脏乱的市容景象,在一些观众看来是揭了开封的“伤疤”,并且批评导演没有去拍市容新貌。而另一些评论则认为,这些记录了历史的场景才更使得影片充满了温情。影片中平凡的人物,为生计所迫而去贩狗、斗鸡。有一部份人觉得描写这样一些“鸡零狗碎”的普通人的生活的影片,没有表现出人性的美。而另一些评论却觉得正是这样不矫饰地关注普通人生存状态,才使得影片具有了人本精神,而影片人物面对生活窘境所展现出的韧性、乐观以及彼此的关爱,才是真正的人性美。
导演陈大明在博客里写到:“对我来说开封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那些古色古香的老街道、老建筑,这些老的建筑都是有记忆的、有生命的。什么是文化底蕴,文化底蕴就是藏在这些老建筑的里面的记忆和历史。这些老建筑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人类是什么,人的智慧和文明是什么。”则已经把这个审美讨论中自己的观点阐明了。
……
一部100多分钟的小制作电影,在上映之后,居然能引起这么多大大小小话题的讨论,而且观点差异之大,显然是导演和主创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然而,无论观众们如何评判、怎样争论,没有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部影片。
随着影片的继续上映,这一切将继续延续下去。
《鸡犬不宁》仿佛是打翻了生活的五味瓶,个中滋味,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