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对一直苦心打造恐怖片的导演阿甘毁誉参半。今年,他拍了一部“转型”之作、喜剧片《大电影之数百亿》(以下简称《大电影》)。该片将最近几年的20多部中外经典电影的经典段落一网打尽,或讽刺、挖苦,或颠覆、恶搞,或致敬、翻拍。本周末,《大电影》上映。昨天,阿甘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他放弃恐怖片是因为恐怖片很难再让他进步,拍摄《大电影》并非是恶搞,而是秉承了他电影中一贯的娱乐精神。
身体力行娱乐精神
阿甘介绍,《大电影》剧本的主笔是宁财神(blog),也融入了许多阿甘的想法,“现在大家都管这部电影叫做恶搞片。坦率地说,我个人并不喜欢恶搞这个词。”阿甘认为,“恶搞”目前已被夸大其辞,被媒体的诸多报道“污染”了,“年初胡戈(blog)短片出现的时候,这个词还带着一种新鲜感,但现在这个词在媒体的反复渲染下带有贬义,包含拙劣且跟风模仿的意思。”阿甘真正喜欢的是所谓恶搞带出的娱乐精神,“中国电影在市场上能够生存的现在只有两种,就是功夫片和喜剧片。颠覆经典是喜剧片的惯用手法,并不是我创造的。《大电影》是一次尝试。”他直言,这些年他一直身体力行解释着电影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娱乐功能,“能在一个半小时里,哭了笑了也就成了。这就是享受。”
恐怖电影穷途末路
阿甘作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恐怖片,比如《古镜怪谈》《闪灵凶猛》《凶宅幽灵》《天黑请闭眼》等。这些影片在取得不错票房成绩的同时也招来了不少批评———哗众取宠、制作粗糙、披着恐怖片的外衣并不恐怖……阿甘表示,有许多批评他可以接受,但他从批评中看到了令自己骄傲的地方,“起码我开创了内地恐怖电影、惊悚电影这个类型。”
阿甘说,恐怖片包含许多必需的元素,由于各种原因和审查制度,这些恐怖元素无法尽情在片中展现,“所以说我的恐怖片有些穷途末路了。如果不改变很难再有突破。”
名气不大很能赚钱
阿甘想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一直在付诸实践,最近两年他除了拍恐怖片外,还拍摄了《考试一家亲》《短信一月追》《时差七小时》等爱情片、喜剧片,“我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坐标,常常自问在电影这个产业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笑说答案已经取得:“我不是个名导演,却能赚钱,我没有做不利于这个产业发展的事情。相反,我觉得自己的行动能激励更多导演,在影片创作前,多想一想票房、观众与投资人。”
阿甘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由于种种原因,票房空间不大,而大导演和大投资又占据了这之中很大的一部分,中小规模投资的电影,首先要生存,只有生存才能发展,“我是小导演,不奢望挣大钱,小导演只有不赔钱才是最根本的。否则别人看不起你。” 本报记者 曾家新
《大电影》并非一点儿正经没有
听了几耳朵有关《大电影之数百亿》的介绍,我想这种搞法,不就是王朔那俩小说“一点儿正经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么?可等到看完电影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虽然恶搞起别人来特别舍得,作践起自己来也豁得出去,但我还是要说,《大电影》并非“一点儿正经没有”,人家多少还是有些追求的。先看片名,类似“007之勇破钻石党”的句式,明摆着是要拍续集、做品牌,这就是事业心;“退房讨钱”的故事里尽是对无良房地产商的血泪控诉,这样勇于为弱势群体代言,分明是公德心。
因为发现了这点小小追求,所以我对《大电影》系列很是看好。如果只是拿别的电影开涮,这纯属抖机灵,除了像“填字游戏”那样检阅观众看片量外,再没有其它意义。《大电影》真正让人发笑的地方在于,它把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片段成功拼贴到我们周围的现实当中去,让那些灰色、沉重、紧张甚至压抑的现实,好像经过哈哈镜的变形,突然呈现出一种极度娱乐化的面貌,我们的郁闷也因此找到了一个出口。
我们正经的国产大片总是在试图远离现实,纷纷逃进古代帝王的皇宫大院,反而是“不正经”的《大电影》里有我们要看的现实———虽然只是皮毛。这本身就够黑色幽默的。《大电影》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反应敏捷。互联网下载影片自欺欺人的声明、“解说门”事件、名言“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都被它信手拈来,一一用在片中无不妥帖。有了这些标签,我们就能够清晰辨认出这个我们身处的时代。说不上多好,但好歹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笑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可笑,而是因为我们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想到它那衣冠楚楚的出处,就忍不住笑出声来。(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