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冯小刚集结老将新兵 张涵予汤嬿吹响《集结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14:30 申江服务导报

  冯小刚已经迈过需要靠“冯式喜剧”来证明自己的时代。

  2006年末,继《夜宴》之后,冯小刚的又一部大片,投资近亿的《集结号》在东北宽甸吹响“战争的号角”。

  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个“英雄主义情结”,冯小刚亦不例外。带着“老将”和“新兵”们,扛着他的“机枪”———镜头,冯小刚上阵了。

  “老将”张涵予(blog):这一次,终于有了名字

  看到张涵予,你可能会惊呼:“原来是他!”

  《没完没了》里傅彪身边的“朋友甲”;《大腕》里的“神经病”;《手机》葛优“哼哼哈哈”,电话那头的“同事”;《天下无贼》里的“反扒大队长”……

  合作了4部电影,直到《集结号》,张涵予才得到他在冯小刚镜头里的第一个名字———连长“谷子地”。为了偿还手下47个兄弟的性命,饱经了人情冷暖。

  这一次,不再是配角,而是名正言顺的“男一号”。张涵予自嘲:“不是说了嘛,冯小刚的片子,‘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葛优不演了,大概就轮到我了。这一次,我终于有名字了!”

  据说《太极旗飘扬》的导演姜帝圭看到剧本,大叹一声:“比我们的本子好无数倍!”一激动,支援“爆破专家”给冯小刚拍战争场面。

  “拍打仗戏,真的就跟打仗一样,可能还不如打仗来得痛快。废弃的空军机库上,竖起一座‘城市’。零下20多℃的天,没有一场室内戏,裹个军棉袄,上面全是破洞。每天五六点起床化妆,1个月才拍了10场戏,一支枪、一个爆破点出问题,就要全部重来。”张涵予说,为了让战争场面更逼真,剧组从外地运来几百吨化肥铺在片场,一炮炸飞化肥,演员们还要边喊边往前冲,结果全都呛进嘴里。回去后嗓子哑,拉稀,一开始还以为吃坏了东西,后来整个剧组开始犯病,才意识到是“化肥中毒”。

  “要过眼瘾,就别拍了。所有的场面,尽可能还原最真实的战争。”连冯小刚都承认:“这是我拍过最艰难的一部电影。”

  在东北郊区,一扎就是2个多月,据说要一直拍到4月,春节能不能“放”回去还不可知。一起演戏的“兄弟连”渐渐习惯于张涵予这个“连长”,不管戏内戏外,开口:“连长,这事儿您觉得怎么办?”闭口:“连长,今晚吃什么?”抑或:“连长,您看看我的钢盔……”

  问张涵予:“连长当得很过瘾?”

  沉默片刻,说:“战争太不好,千万别打仗。”

  “新兵”汤嬿:上战场,才知是冯小刚

  被《集结号》召唤之前,汤嬿自诩是个“被动的北漂”———“2003年中戏毕业,留在北京,有人叫,就去见组;没机会,就在家看书、健身。”

  回南京休假,突然接到朋友电话:“快回来,有个片子找你。”投在华谊(《集结号》的投资方)的档案,看来生效了。

  “什么片子?”她问。

  “《集结号》。”汤嬿居然不知道《集结号》背后有一个名字:冯小刚。还犹豫值不值得专程飞一趟北京?

  最终,她迟疑着跳上飞机,出了机场,又懵懂地钻进吉普车。车子在东北农村,颠了四五个小时,时睡时醒。直到下车瞬间,看到车窗上贴着一块牌子———“《集结号》摄制组”底下一行小字,“冯小刚工作室”。

  全明白了。

  试装,2个小时;面试,4小时。“我被带进一间会议室,中间一张长桌子,外面围了两圈人,几十个男男女女。自报家门,回答问题,就像中戏的表演课堂。我吓得连头也不敢抬,冯小刚在哪里都不知道。”

  上了“战场”,才第一次看清冯小刚:“好像不如电视里看到的那样严肃,吃饭,喝水,和大家融在一块儿。”

  男人战争戏,女人不是“红花”,只是“小花”。汤?的戏并不多,反倒有更多的机会偷偷打量眼前这位“名导”:“他对于电影的热情,全都写在脸上,能感染每个人。他的作息很简单,紧迫到除了吃饭的时间,全都专注在电影上。天太冷,只有不断激发内心的激情来取暖。”

  汤嬿前一轮“冯女郎”陈数(blog),因为长得太“洋气”,开拍没几天被换角。

  问汤嬿:“遇到这么苛刻的导演,会不会有压力?”

  “这个机会对我来说,本来就是‘飞来的电话’。现在只想拍好戏,还没闲工夫担心会不会被换。”

  《集结号》故事简介:连长接到团长命令,打个阻击战,坚持4个小时后听到集结号声就撤退。但他打了8个小时、12个小时还是没听见号声,最后整个连队只有他幸存下来。由于战斗过程中被震得耳鸣听不见,关于团长到底“吹没吹”集结号的问题,就成了他的一个心结,因为那关系到全连战士47条鲜活的生命,所以他开始到处寻找团长…… 陆垚/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84,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