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电影“营养不良” 最大危机是缺少好剧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15:42 北京日报

  中国电影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跌入“低谷”,年产量不足百部,票房只有10亿多元。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电影如同学步的幼儿,一切需重新适应。近十年来,在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中,中国电影迅速成长:2006年产量达到330部,票房突破26亿元。然而一些业内人士及在京出席两会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指出,这些攀升的数字掩饰不了以下事实:电影质量跟不上产量、中小成本电影无市场、电影剧本创作薄弱……中国电影在快速成长的同时显得有些“营养不良”。

  “长个不长劲”

  产量增长质量提高滞后

  中国电影产量自2003年突破多年百部的上限而达到140部后,连续四年大幅增加。但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说,在所有影片中优秀影片约占20%,在市场上影响比较大的就更少。

  “当前影片的题材面太窄、类型太少,同时传递的信息也很单一,想像力和创造力仍然缺乏。”全国

人大代表罗中立说,电影质量的提高明显滞后于产量的增长。

  美国目前电影年产量400部左右,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电影产量超过这个数字指日可待;但美国国内电影票房近90亿美元,中国电影票房要想在几年内增长30倍赶上美国根本无望。华谊兄弟公司董事长王中军说:“拍片300部没有多大意义,票房100亿才更有价值。”

  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于冬认为,中国电影应转变目前的数量型增长方式。他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就像一个正在成长发育的10多岁男孩。“仅仅长个儿并不是最健康的状态,还要向着长劲、健壮的方面发展。可当前中国电影似乎就一块叫作‘古装大片’的肌肉发达,其他的肌肉都呈萎缩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说,近两年被媒体热炒、收获高票房的“大制作”中,除《手机》《天下无贼》等几部影片外,几乎全是古装功夫片:《英雄》《十面埋伏》七剑《无极》……就连以“市民化风格”和“擅长讲故事”为核心能力的冯小刚也一改往日路线。“国内三大导演拍片风格的统一,显示了整个电影市场题材的单一及电影编剧想像力的整体匮乏。”

  “头重脚轻”

  中小成本影片撑不起市场

  “在中国,排名前6名的影片占据了全部国产电影票房的50%,而排名前20部的影片则涵盖了全国80%到90%的票房。”王中军在一次论坛上提供的这组数据,清楚地描绘出中国电影市场结构的“倒金字塔”现象。

  而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高军公布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在占全国票房八分之一的新影联公司,2006年1月至9月票房成绩排最后10名的无一例外都是国产中小成本影片,如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的《江城夏日》票房2500元,参加过上海电影节《静静的嘛呢石》票房仅100元。

  一方面是一些口碑不错的中小成本影片票房惨败或无缘与观众见面,而另一方面又有大量观众或是被昂贵的电影票价阻挡在影院门外,或是根本没有看电影的渠道。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疾呼,13亿人看几个人拍几部电影的现状很不正常,一个国家的电影前途不在几部大片,而应靠大批的中层力量。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主管部门已经着手解决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出路。2006年底由多家大型电影制片单位入股组建成的九州同映国产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在北京成立,致力于推动国产影片走出仓库进入二级市场。“国产电影可以上市,广大观众又可以看到廉价电影。”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九州同映公司常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水合说,“城市有主流院线,农村有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九州同映则将填补中间二级市场的空白。”

  如果九州同映院线的影片“大超市”模式能成功运作,使国产中小成本影片担起电影票房的中坚力量,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才是稳固健康的。

  “浇花不浇根”

  最大危机是缺少好剧本

  新锐导演陆川曾在一次小型见面会上说:“我到30岁才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寻枪》,35岁拍了第二部《可可西里》,中间五年我就在做一件事——找好的剧本。”

  “中国不缺好演员,不缺好导演,电影发展的最大危机是缺少好剧本。”业内人士指出,“一本难求”日益成为中国电影质量下滑的症结所在。

  要改变国产电影的题材单一、风格雷同的现状,有赖于电影剧本创作的多样性。“没有文学作为电影的核心动力,电影不能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王兴东说。但这位创作了24部电影剧本的编剧坦承,现在电影创作往往将成本投向了邀请明星、特技制作和宣传发行,剧本投入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他认为,这是一种“浇花不浇根”的行为,“以高科技代替文学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没有内涵的影片难以震撼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陈万志也表示,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是,电影剧本创作本身已严重营养不良,中国的电影编剧人才稀缺且仍在大量流失:好的编剧往往当了导演、一部分弃文从商、一部分转向创作电视剧剧本、还有一部分干脆彻底远离了创作,目前全国专职创作电影剧本的编剧只有40人左右。

  “更为糟糕的是,原有的编剧人才在流失,新人却得不到培养。”王兴东说,上世纪80年代,《电影文学》《电影创作》《电影新作》《电影作品》等电影文学刊物兴盛一时,达到10多种,现在电影文学刊物已寥寥无几,很多人写了也没地方发表、没人看。

  由于编剧队伍的老化和萎缩,导致电影剧本整体创作弱化。广电总局剧本中心主任吴克说:“至今许多农村题材影片中还有相当多的村委会主任或者说村支书还是六七十岁、歪戴帽、胡子拉碴、腰里别一个旱烟袋的形象,这跟时代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由于远离市场、远离现实,许多电影剧本“成活率”(即被拍成电影)很低。吴克说,包括往年获得夏衍文学奖的剧本受到制片方青睐的也没几部。

  新华社记者周婷玉万一朱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