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李樯:国产大片应该换一下“锅里的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11:29 深圳商报

  在影视圈内普遍不受重视的编剧界,李樯因编剧处女作《孔雀》荣获柏林银熊奖,一跃成为编剧行业的一颗明星。之后,他与顾长卫导演二次携手《立春》,女导演许鞍华也主动递来橄榄枝,这才诞生了斯琴高娃周润发领衔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有报道指出,如今,李樯已挤入国内薪酬100万编剧的行列,与国内著名编剧刘恒、芦苇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李樯否认了收入过百万之说。我们谈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也谈到了急剧变化的产业,而且,作为编剧的领头羊,他也针对国产大片的编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大片最大的症结在类型单一

  自2002年古装商业大片《英雄》问世后,《十面埋伏》《无极》(blog)《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blog)》先后拍摄上映,这些“大片”在以市场化运作取得不俗票房的同时,却并没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以摘取奥斯卡为最终目的,却无一例外地铩羽而归。

  不过,我认为国产大片的出现对激活中国电影市场是有贡献的。有人说编剧的弱化成为国产大片不叫好的主要症结,我认为也不完全是。我觉得主要症结在于古代片太多了,他们(国产大片的投资者和导演们)应该弄点别的题材。他们犯的毛病就是,意识不到电影是要有变化的。比方说一种商品畅销之后,如果别人总是跟风生产,就会出现市场过剩,人们也会普遍产生抵触心理。我觉得如果他们不要总是拍古装片,而去拍另外形式的商业片,比如当代的、科幻片,应该会更好。简单说就是换一下“物料”就好了,换一下“锅里的菜”。不然,观众会觉得几顿饭吃下来,都是同样的菜。

  我希望他们(导演们)不要一味地去做同一件事情。他们可以做,但不要全部都做。他们可以做得更多样化嘛!有关如何挖掘影片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深度问题,我认为这是导演和编剧都应该考虑的问题,需要他们本身综合起来的意见,而不是外人的指点。我个人希望中国的类型片多一点,有爱情片,有科幻片,有灾难片,有家庭伦理片……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就好了。你看韩国电影就有很多种类型。

  编剧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

  《夜宴》、《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几部片子我都看过。我觉得他们做得很精致,外部结构也都一样,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故事讲得更精彩,吸引更多观众。如果故事讲得不精彩,又是那么大的制作,观众往往带着很高的期望去看,看完后就会产生很大的落差。

  国内编剧该如何做才好?我自己也没能力“指点江山”。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夜宴》改编自《哈姆雷特》《黄金甲》改编自《雷雨》,他们改编的剧本都有好有坏,之所以没有达到好的效果,可能他们都太在意商业运作了。不过,他们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也有自己成功的一面。

  国产大片到底该如何进行剧本创作?这个我也不好说。我自己的做法是只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目前媒体和评论界掀起了一股反国产大片之风,我认为不应该抵制国产大片,也不要把眼光总放在讨论什么“盲目投资”的问题上,我认为国产大片的最大问题是片子类型过于单一。到底多大的投资才是合适的,这于我还是外行,毕竟编剧只管文本,这个问题应该是导演和制片人所关心的。

  文艺片也能取得好票房

  我当初愿意写《姨妈》的剧本,原因就是我特别想表现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态,看看他们到底遇到了什么命运处境,尤其要关心各个阶层的不同际遇。例如影片中有一些“太太式”的人物,也有像“姨妈”这样的退休国家干部,还有进城农民工这样的角色,有非常务实又变幻莫测的新新一代,也有跟着电脑一起长大的儿童角色,还有外婆这种得了老年痴呆症的人物等等,这些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集合起来就是一幅当代中国的生活景象。

  我认为文艺片也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各种类型的片子都在相互影响着票房,不同类型的片子代表着不同的人群,也都有特定观众,就像各种牌子的衣服都有特定人群购买一样。一些观众在看惯了一种电影之后,也会尝试一下去看其他类型的电影,所以我认为电影的类型多了之后,也就是电影市场真正繁荣了之后,各种电影都会相互保证票房的稳定,彼此相长。这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外部环境影响,而不是靠我们主观想像。但一些小型的文艺片就相对难以生存,因为他们本身在吸引观众方面就有些“营养不良”的感觉。刘文英 钟华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