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路学长炮轰大片拍得太急 称应关注中小电影(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10:13 深圳商报
路学长 口述:路学长 笔录:深圳商报记者何文琦 实习生向丽琼 1998因自编自导电影处女作《长大成人》而奠定影坛地位的青年导演路学长,是“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长大成人》极为真实地表现了当今中国社会中城市青年的生存困境,被国内评论界称作“新生代导演向第五代导演们发起的最具威胁的一次冲击”,该片也成为1997年十大国产卖座影片之一。1999年执导的《非常夏日》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金鸡奖、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等多项大奖;2003年执导的《卡拉是条狗》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曾经在柏林电影节上大受欢迎;2006年执导的《租期》夺得东京国际数字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现在的这些大片拍得太急 近年来的几部大片受到观众的大量诟病,这不是大片本身的错,其实正是最早的一批好莱坞大片引发起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关注与兴趣。从12年前第一部进入中国的《亡命天涯》开始,“大片”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好莱坞大片从剧本、导演、制作等等各方面都比我们的大片成熟得多。记得《终结者2》让我曾经很感动,作为一部动作科幻片,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拥有感人的剧情。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懂得学习,并尝试理解人类的感情,片尾的结局感人至深。而目前国内大片普遍对人物性格、情感内涵的挖掘不深,难以与观众达成内心的交流。这就是电影创作方面的问题了,这些问题不是“骂”能够解决的。 我认为中国的电影创作还有待于更深的沉淀,现在的这些大片拍得太急。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提高电影的质量,注入更多的人文内涵。如今所谓的大片就是一个贵字,投资实在惊人,这种浮夸的风气与电影的水准并不成正比。与在策划、宣传、营销等方面投入的精力相比,作为本体的电影创作本身则显得薄弱很多。 大片不是中国电影最终和唯一出路 中国的大片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远没有成熟,需要向大片的鼻祖——美国好莱坞学习经验。我个人不赞成一味地拍大片,因为美国的大片已经拍得很好了,在各方面条件都还未能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拍出超越好莱坞水准的大片。第五代导演曾经才华横溢,创作过很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好作品,那是因为他们当时有着借助电影实现自我表达的愿望。而现在的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是截然不同的类型,应该说更加难拍。商业电影要让各个阶层的最广大观众都能接受,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在上电影学院时讲的都是艺术电影,根本不讲商业电影,本身积累就少。总的来说中国大片在叙事基本功、剧本以及导演功力等各方面都还不到家,几个第五代导演拍大片的成就远远不及他们拍文艺片时的成就。 这其中牵涉到的剧本问题也很值得重视。剧本是一剧之本,没有好的剧本,电影成功的可能就很小。《英雄》至少让我看到了导演对于场面的掌控力,但相对较弱的则是编剧这块。到了《黄金甲(blog)》时我们能够看得出张艺谋想将影片转向叙事的努力,但是编剧的欠缺却表现得非常明显。所以我认为,对于编剧的高度重视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举例来说,北京电影学院(blog)85届文学系的学生本来是专门培养出来做编剧的,但是现在他们大部分都已经改行,不少人宁可去当一些二流电视剧的导演也不写剧本。因为要写一部好剧本是很难的事情,靠现在的报酬根本难以生存。 我始终认为,拍大片并不是中国电影的最终和唯一出路。中国所谓的大片只是停留在拍古装片的阶段,这很成问题。而且投资方的目光只集中在张艺谋、陈凯歌等几个导演身上,目前也只有他们有能力聚集这么大的制作基金,如果他们一旦调头不拍了,谁还敢投资大片? 更多的关注应该给中小电影 电影产业要发展,电影创作就需要多样化,这点至关重要。中国电影不仅需要大投资的商业片,也需要小成本艺术片。目前我们的情况是对大片关注过多,却忽视了中小投资的电影。在国外,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是他们的主流电影。而在中国这种现实主义电影很难成为主流,甚至连进入院线放映都比较困难。现在每年都有几十部电影,许多还是很优秀的电影,拍出来后就躺进了片库。其实这些影片应该得到大家的关注,其中有的影片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观众有时想逃避生活去看一些商业片、娱乐片,但他们也想在电影中找到生活的认同感。很多感动人的故事都是生活中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而不少青年导演拍出来的优秀电影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观众见面,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国内市场进口的基本都是大片,对国外中小投资制作的好电影引进得也很少,许多优秀影片观众无缘欣赏,非常可惜。 2001年时我曾在巴黎观看杨德昌的《一一》,让我印象很深。在200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杨德昌凭借该片获得最佳导演。当时一条街上不到两三站的地方就有两三家电影院在上映这部电影。天下着大雨,许多人都撑着伞,但是几家影院却座无虚席,我差点没买上票。这是一部讲述台北普通家族的琐碎平凡事的艺术片,但全场观众都安静地从头到尾将影片观赏完。这就是国外长期形成的一种电影环境和观影习惯,观众不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去欣赏电影。我觉得我们最需要培养的就是这样一种观影习惯。 电影的大小不在题材,而在胸怀 以前拍电影我更多关注自我的感觉,写自我的体验。《长大成人》描述的是一个青年成长的经历,特别强调这种经历和社会的变迁,而第二部影片《非常夏日》时则讲一种心理的成长,有一种青春的萌动和喷发。但是从《卡拉是条狗》开始,我越来越感觉其实身边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去拍去表现的,而不仅仅只是自己。有很多青年导演包括我自己在内曾经对电影技巧着迷得不得了。但这么多年来,我发现电影的魅力更多地在电影之外。拍《卡拉是条狗》不是一时兴起,拍一个平民的故事是很多年来的美好愿望。《卡拉是条狗》表现的是小人物身上看来微不足道的喜怒哀乐。通过老二找狗这个有些辛酸的故事来表达中国最普通家庭的生活现状,表现他们生活的质感。而《租期》作为国内第一部把歌厅小姐作为主角的电影,我摒弃了道德批判的角度,以一种悲悯的镜头语言去默默地注视并祝福生活。从人性的关怀和尊重上,我认为她们的尊严也是值得尊重的。敏感和题材大小并不是我拍电影的选择标准。有些大题材看完后觉得它很小,而一些小题材看完后却觉得它很大。这就是电影的奇妙之处。我觉得电影主要的不是题材的大小,主题敏感不敏感,而是电影流露出的胸怀。 电影拍得看不下去,又说蕴藏有很深刻的东西,是没用的。我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如何保持住自己,又要让别人接受的确很难,但我一直在努力尝试。 下一步我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城市题材的电影,我依然会延续自己的风格,坚持拍自己有感受的电影。我不想盲目求大,这对我来说很没必要。到目前为止我都还没有计划拍商业电影,而是希望继续塑造生活中的普通人。就目前而言,小成本影片能够排上档期已经很不错了。我认为只要能够进入主流电影院放映,让一部分人看就是一个好的开始,艺术影片观众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何文琦 实习生向丽琼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