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纪录片要走出国门瞄准海外 小人物也有大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08:53  解放日报

  本报讯(记者 韩)《故宫》《大国崛起》《圆明园》,随着这些大投资纪录片的面世,国产纪录片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但在日前召开的“纪录片中的国际语言”论坛上,Living Earth电视台创建人与总裁马莎·福特斯指出,“在我看过的中国纪录片当中,绝大部分都只适合在公共电视台播放,如果想把它们作为商品在商业电视台播放还存在困难。”中国纪录片需学会“说外语”,才能更好地与国际市场进行沟通。

  说什么:小人物也有大市场

  通常认为,纪录片要走向国际市场,不存在文化背景差异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题材最容易打开销路,但人文历史题材同样存在契机。据悉,截至2006年底,《故宫》已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发行超过15万套,创中国纪录片海外销售新高。而过去不被看好的平民题材同样开始走俏。

  法国纪录片编导凯瑟琳·雷默认为:“一些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的节目,应该是关于普通人生活的节目。这样的片子能够反映一个文化的独特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及他们之间的共性。”她说在上海电视节上看到大连电视台制作的一个讲述民工进城干活的纪录片,表示“民工流这种话题不仅是中国所有的,而且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即使拿到法国放映,观众也会感兴趣并能理解。”

  怎么说:谈话要少 铺垫要足

  同时担任本届“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的凯瑟琳·雷默指出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些“语病”。在看参赛纪录片的过程中,她发现中国纪录片说得太多,反而不容易让全球的观众接受。“如果片子里谈话的内容太多,就不得不加上配音或是字幕,这样观众就会感到乏味,失去兴趣了。”

  另一方面,不少中国纪录片在讲述人物时,对其生活背景的铺垫和介绍不够,像动迁、拜年这类中国人特有的生活经历和风俗习惯必须有交代。“否则对其他地方的观众来说,就会感觉缺乏信息,没有办法看进去,很难理解你的纪录片目的何在。我觉得这是纪录片从本土走向全球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对谁说:按需生产 流水作业

  由于国内纪录片的播出平台较少,不少制作人瞄准了海外市场。但有业内人士分析,纪录片在国内的现状是作品量很多、产品很少、商品更少,纪录片生产更多的是打着小众、艺术、高端招牌的作坊式,而不是“有的放矢”、分工明确的产业流水线。国外的纪录片往往在开拍前先用拍摄计划进行融资,并根据电视台提出的要求修改拍摄方案,保证了纪录片能迅速收回投资,开始新的一轮创作循环。而国内的纪录片大多埋头创作,拍完后才开始寻找买家,对市场需求比较隔膜。

  据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拍摄者面对国外市场,而国外买家给国内制作人的意见经常是:“要多了解国外市场,了解国外电视媒体的结构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销售作品,才能让这个市场活跃起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