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文隽:合拍注入希望 最痛恨香港电影失去朝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12:47  生活新报

  港片已失竞争力

  在接到记者电话时,文隽一再强调找他谈电影可以,别的不想说太多。早在2003年的时候,文隽作为杨恭如(blog)的经纪人带杨来昆明参加过商业活动,那时就已经开始和他谈及了香港电影。今天的话题,我们转到了香港电影10年回归上来。文隽说,自从香港回归后,港片利用合拍方式打开了巨大的内地市场,今年更有希望在广东省上映纯广东话发音的港产片。香港电影人,早已宣告本土阵地的失陷。

  近几年,香港导演在国际上颇受瞩目,王家卫《春光乍泄》摘下戛纳的最佳导演奖,杜琪峰每年都会率领班底走上各大影展的红地毯。文隽认为他们提升了香港电影的国际地位,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讲,香港电影却在传统市场失去了品牌光芒。过去港片的畅销市场东南亚、印尼、越南,如今早已失去竞争力。文隽激动地说:“只靠几位大导演的少量作品,如何令香港电影重生?”

  文隽认为如今电影不景气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危机”。他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例,那时的电视台、邵氏、嘉禾等传统片厂培养出大批台前幕后的新人,可谓人才辈出。徐克许鞍华周润发刘德华等影人如今依然是电影界的中坚力量。

  今天,虽然各大院校都增设了传播学系,涌现出一批学院派的新生力量,但电视台不再重现人才的个性培养,只视之为流水线作业的工具。大型电影制片厂也不复存在,电影界面临着一个后继无人的空前危机。“你看今年的影帝影后提名,除了梁洛施外,个个都有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演戏历史!”

  最痛心失去朝气

  对于香港电影的未来,文隽说,它需要更多的保护和扶持,就像一个病人需要多打防疫针,可是这正说明,它已失去自身抵抗力。

  文隽痛心地说:“蓬勃了二三十年的香港电影,今天令人感到最悲凉的,是得到了经验,却失去了朝气。”

  也有电影人选择的是另外一条道路:积极去了解内地。“其实从90年代初期,香港电影已经开始面临和内地合作的问题。”文隽说。

  香港银都是最早取得和内地合作优惠政策的电影机构,80年代就拍过《少林寺》和《黑太阳731》,90年代又合作了《秋菊打官司》、《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而内地的《黄土地》、《红高粱》也仰仗他们与香港观众见面。“现在看来,《少林寺》其实让香港电影人意识到了,内地有很多可合作的资源。”他说。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影坛兴起了“合拍热”。“但那时大部分是香港的资金,香港的班底,只是使用大陆的资源比如外景。”文隽说。文隽1993年监制了内地周晓文导演、姜文主演的《狭路英豪》,从内蒙古拍到深圳。文隽说,那时其实就只想借这部片子“在内地到处走走”。在香港电影完全准入内地之前,文隽算是与内地影坛合作最多或者说是走得最近的人。他首先帮助博纳等内地刚起步的发行公司取得了不少香港电影的内地发行权,做过《我的兄弟姐妹》等电影。同时还代理徐静蕾(blog)这样的内地演员的海外片约,又在一些报纸上开专栏,传递一些关于香港娱乐圈的信息。

  十年“八得八失”

  文隽把回归10年的香港电影总结为“八得八失”,这“八得八失”包括:“一、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二、得到国际荣誉,失去“香港”品牌;三、得到新媒介做平台,失去传统电影院票房;四、得到政府高度关爱,失去投资者信心;五、得到学院生力军,失去行内接班人;六、得到大中华文化的融会,失去独有的香港特色;七、得到愈来愈多颁奖礼,失去观众的关注和民心;八、得到免疫力,失去抵抗力。”其中对“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的解释是:“香港电影利用合拍方式,在内地市场获取到巨大的票房利润,内地和香港民营公司的携手日趋成熟。但是,香港本土的电影生意却一蹶不振,过去香港人热捧香港片的热情不再,票房数字从几十亿元下滑到三四亿元,数量也从10年前每年200多部,急降到这几年勉强的50多部。”

  其实,这次采访,文隽有颇多感慨,只是觉得无法一时将它全部说完。他说,会慢慢通过专栏的形式或者其他的方式,博客也好,会告诉大家更多的香港电影的现状和未来将要怎么发展的信息。 在香港电影全面进入内地后,文隽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主席。又因为今年金像奖的颁奖礼播出权之争,让他毅然决然地提出了辞职。对于“深陷辞职门”之风波,文隽再也不愿提起。“辞职,并不代表我对香港电影的失望,是某些操作和把握大权上的原则。”他说。首席记者 露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