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两地青年导演论坛开幕 两地导演对话十年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01:35  北京娱乐信报
两地青年导演论坛开幕两地导演对话十年发展
少林足球

两地青年导演论坛开幕两地导演对话十年发展
夜上海

  过去的十年,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演员间的合作、导演间的互动,都推动着两地电影的发展。而刚刚在北京开幕的首届“我们这十年——两地青年导演论坛”,更把两地20位青年导演拉到了一起,看电影、说观点,仿佛成了他们这一个月内最想要做的事情。前天,在一场持续了4个小时的论坛中,两地导演代表人李力持、张一白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这十年电影的发展,同时他们把经验、意见当成最好的礼物,送给了对方。

  香港电影代表人:李力持

  香港著名的喜剧导演,曾导演过数十套经典卖座喜剧,诸如《唐伯虎点秋香》、《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等。在他导演的电影中,除了有喜剧效果外,还喜欢融入一些动作及特技等新时代电影元素。

  很多人都奇怪,仅有几百万人的香港,如何能培养出非常优秀且大量的导演及演员出来。出身电视界的李力持把这归功于香港的两个电视台:亚洲电视及无线电视。分别在两个电视台工作过三年的李力持说,“每个年轻导演都会认为拍电影,只要电影的理念就足够了,但真正到了现场会发现,一个导演除了拍戏外,还要处理工作人员、交通、群众演员等琐事,这些可是在家学不出来的。”

  所以在香港,有很多年轻导演都是从拍电视剧开始的,而且还不是拍摄完整的一部电视剧,“比如一个20集电视剧,开头和尾巴都是跟着导演拍,中间可能给新导演练习。这些中间部分对新导演来说是很有用的,虽然难度不大,但类似在外景怎么处理现场等,都给了他们一次训练的机会。”

  没经验拍不了商业片

  现如今摄像、DV的普及,让很多年轻人怀揣导演梦,可是不少人都在刚踏入这条路时就死掉了。李力持认为,之前在电视台的训练过程,对导演工作是极有益处的,“电视台工作几年里,我专拍打的戏、文戏、好的拍,不好的拍,烂片也拍,如果下雨,要找一个楼房没有雨的就拍,男主角没有到,找一个替身就拍。这些都对拍电影有帮助的,可以说在电视台的工作就相当于一个培训班,让我知道如何做导演、做统筹、做制片,所以随便拿出一部片子就可以上手。但对于很多内地毕业的导演去拍比较商业的电影,就会觉得很难受。”

  把拍商业片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李力持说,“在我们的想法里,这就是应该的,为人民服务嘛,我们训练出来就是要令观众喜欢。所以,我们电影的宣传片没有教育类的东西。”

  内地电视台不注重培养

  在无线的三年工作中,李力持同时接触到了很多有经验的演员,像周润发、梁朝伟、刘青云、吴镇宇、周星驰。而当年电视台给这些演员的压力,也让他们继续着现如今的辉煌,“记得那会儿我和杜琪峰拍外景拍到夜里3点、4点,6点再开工。演员也是同样辛苦,记得一次拍梁朝伟,但怎么也不见他了,去他家敲门,他不出来,最后破门进去,发现他在床上面睡死了。大家总说香港存在不公平,但你看看梁朝伟、周润发,他们没有死掉,这么大的工作量,不但没有死掉,还能保持如此漂亮。所以年轻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压力。所以我有一个意见,就是无线电视的制度能够产生这么多好的导演,产生这么多好的演员,但在内地,也有电视台,也有公司,但都没有像无线电视台有比较长远的眼光去培养这些幕前、幕后的人。”

  大制作不如志同道合

  在香港,李力持与周星驰的搭档,如同葛优跟冯小刚,在他看来志同道合才能拍出最优秀的电影,“我觉得一个导演如果能够跟一个想法相同的演员一起合作,是比较理想的事。如同李力持跟周星驰,葛优跟冯小刚,能够稳定的合作,肯定作品一个比一个好。可现在都什么样?明天开工,今天人家才见面,这时制片人突然带一个女孩进来,麻烦你给她一个角色,这是我的女朋友。”

  虽然这话有些讽刺的意味,不过李力持说,他一直对那种高成本电影没有什么兴趣,“现在一说搞个高成本的,找来日本演员、韩国演员、香港演员、内地演员等,开会时英文、广东话、普通话,谁都听着烦,处理事情更麻烦。”

  内地电影代表人:张一白

  2002年,张一白在拍完电影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后便音讯全无长达三年的时间。其间他去拍过广告、拍过MTV,给电视剧做过监制,但就是对电影闷不作声。在长长的沉寂后,他终于卷土重来。去年,他的电影《好奇害死猫》引来不少关注,如今又一部新作《夜。上海》正在上映。

  副导演更值钱

  学编剧出身的张一白,认为内地院校的培养令不少人产生了误区,“学生会认为,我毕业了就要做导演,或者做摄影,可电影的拍摄需要的是多层面的人才。那天我看完《心中有鬼》,看出我们的电影教育是有问题的。如果放到香港,想拍个鬼片,拍个惊悚片,哪怕这个导演是从没拍过这类型影片,但他可以找一个设计美术、甚至灯光,因为他们懂,他们参与过。”

  张一白说,因为这些恼人的事,他曾经想开一个学校,专门培养副导演、场记。“当然我不是要扼杀人家当导演的愿望,毕竟这是一个要有天赋的工作,哪有那么多导演让你当,想干这个的就要热爱这个行业,找准自己的位置才是这些年轻人应该考虑的问题。”

  但是我们对副导演等职业的不重视,也是这些导演所担心的问题,香港导演陈嘉上补充说,“在好莱坞副导是非常赚钱的,可是我们看不起副导,大部分人觉得我当副导尽快变成导演就好了。其实这就是一个产业问题,差距太大了,副导演就变成了一群廉价劳工,替一个导演做梦,导演拍完这个戏,他们的差距就会更大,自然不会有人愿意。”

  需要业界鼓励

  在《开往春天的地铁》后,张一白有三年没有拍电影,一个对电影充满狂热的导演,却选择在那个时候拍广告、拍MV,他说,“那时,大学生挤破头去看我的电影,但在业界我却是被看不起的,曾经有一个导演,看完我的片子以后觉得特别痛心,说还有这样的电影呢?当时给我的打击很大,我不知道该拍什么戏了,一下进入很压抑的阶段。说实在的,拍第一部电影之前我从没有想这个事情,当我拍完之后,面对着观众喜欢、业界不认可,我自己都在茫然之中。”

  对于更多的年轻导演,在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张一白有些感叹,“年轻导演要知道,电影是一种理想,不是生存的手段。”

  拍观众想看的

  很多青年导演在选择处女作内容时,都会偏重于自己童年经历的事情,或者很文艺的内容,但张一白说,这是完全错误的。“更多人并不关注发生在此刻,发生在当下,发生在更多老百姓当中他们的情绪、他们的情感。就像陈庆嘉导演说的,当香港经济低迷的时候,观众需要的是直接的笑,就是傻笑,所以那时的香港电影都是喜剧。而当我们经济好转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傻笑,我们需要有意味的笑。坦率地说,我们很多人都不考虑观众是什么样的心态,我们想的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人民是很苦的,然后我们把人民的苦搬上去,让人民更苦。但人民要的又是什么呢,他们进电影院的时候,要的是在这一个半小时里,与很多人共同去做一个梦,在无聊的、疲惫的、乏味的人生中寻找乐趣。”

  张一白说,这一点内地的年轻导演要向香港导演学习,“那时候香港每一部电影都很火爆,就因为影片内容与市民的潜在意识是相融合的,当他们需要英雄的时候,就会出现《英雄本色》;当他们面对痛苦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就是傻笑;当经济繁荣的时候,他们开始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希望年轻人要有一种生活压力,这样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老百姓跟你共同享受的东西,而不是在咖啡馆里享受的。”吴冬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