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浪娱乐独家系列策划:中影攻略之主流电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6日08:45 新浪娱乐
![]() ![]() 《云水谣》剧照 新浪娱乐讯 2006年底,由中影集团制作发行的影片《云水谣》“领跑”贺岁档,以近4000万的票房跻身年度国产片票房榜十强,同时也成为唯一一部上榜的主旋律影片;2007年4月,8部国产现实题材影片在中影集团的重点推介下集体亮相,类型各异,题材多样,构成国产影片市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些影片被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统一定义为“国产主流电影”。在国产商业大片在“正面战场”与进口分帐大片对决的同时,韩三平表示,我们还必须承担弘扬主流意识、拍摄主流影片、以及弘扬主流道德观世界观的责任。 主流影片主打眼球效应 2006年底,中影集团重金打造的影片《云水谣》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贺岁档市场上“虎口拔牙”,在与《满城尽带黄金甲(blog)》、《伤城》这些商业大片同一档期上映的背景下,赢得近4000万的票房,被视为主流电影市场化的一个成功尝试。 《云水谣》讲述了王碧云、陈秋水这对恋人跨越海峡,跨越时空的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虽然在上映之前的宣传中,出品方始终冠以“战争爱情大片”的称谓,但是媒体和观众还是会从主人公身隔海峡的情景设置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呼唤统一”的爱国主题,换句话说,“《云水谣》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已经被不少人先入为主。 然而这部所谓的“主旋律”影片却遭遇了不同以往同类影片的优待。正如华语电影传媒大赏评委钭江明(blog)所说,“与其说《云水谣》是带着主旋律的镣铐,不如说它是带着主旋律的项链。”影片制片成本3000万,中影集团拿出了逾千万用于市场发行宣传资金。根据笔者的统计,在上映前的一个月内,中央一套、三套连续滚动播出影片的预告片,播出时间从上午10点至晚间10点贯穿大部分黄金时间段;播出栏目则是选择了一套的《焦点访谈》、《晚间新闻报道》、三套的《快乐驿站》等黄金节目前后的时间段;在电影频道,在影片上映前半个月开始连续播出20天共120次的影片广告,并在《中国电影报道(blog)》栏目中每天播出一则有关《云水谣》的新闻……如此之大的推广力度,对于主旋律影片而言,可以说绝无仅有。 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直言,在《云水谣》的宣传上,就是花钱买注意力。宣传费用不仅投资在拷贝费上,也投在广告费上。他解释说,“中影集团将来与其拿1个亿拍3部电影,没有钱宣传了,不如花6000万拍两个电影,拿4000万用来宣传发行。原来我们往往是敢于在制片投资,都不愿意或者不敢于在宣传发行上投资,这个思路或者理念完全是过时了。” 《云水谣》的导演是曾经拍摄过《张思德》的第五代导演尹力,他在被国内公认为可以把主旋律影片拍出个人化特征。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尹力第一次向媒体明确提出,主流电影的提法比主旋律更准确。 尹力用美国好莱坞大片《蜘蛛侠》举例,“这样的电影,就是讲爱国主义,有一个桥段讲蜘蛛侠救小孩和一个老大妈,整场戏有六七分钟,说教到已经拙劣了,但是放在这么一个商业大片当中,它是必然的,还有《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它都在讲一个主流价值观,这个主流价值观不管是宗教文化,还是爱国主义,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民的意愿。《云水谣》当中,很难把爱情主旨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分开,它们是渗透在一起的,过去的主旋律当作物理反应,故事是故事,人物是人物,标签是标签,口号是口号,都是定制的;现在的主流电影我认为应该是化学反应,产生出‘主流电影’这么一种新物质。” 尹力认为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是三分天下,“我们的电影长久以来形成分野,要不就是主旋律,要不就是商业大片,要不就是个人化的电影节作品,这三类构成产量的主流。某种意义上创作者也是观众,我认为个人品位和市场、票房,这几个因素作为团体总分糅合在一起,作品才能常胜。如何在这么一个有命题的大叙事的相对局限的空间当中有个人品质,是导演要做的。电影一百年,我们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选择和发现,所有东西都在这儿,你做一个决定简单,支持你做这个决定是你的团体总分,经验、技巧、趣味、市场判断这些单项的集合。这两部电影不是我个人品质的表达,但是在这么一个相对局限的题材当中,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我们对电影的了解,对自己判断的检验,做一个更为个人化的电影,做一个更商业的电影。” 主流小片吸纳国际资金 2007年4月底,中影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推介八部国产现实题材影片,它们分别是冯小宁导演的《青藏线》、何群导演的人物传记片《王选》、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教授周炜执导的商战片《中国制造》、安占军导演的《胡同里的阳光》、古榕导演的《从头再来》、石建都执导的《一路格桑花》、北京电影学院(blog)研究生侯亮的导演处女作《奥运总动员》以及获得过童牛奖等多项荣誉的余小兵执导的历险片《兄弟小侦探》。 按照传统观念,这八部影片无一例外地都可以被纳入“主旋律”地范畴,在这次发布会上,韩三平再一次提出了《云水谣》的成功示范作用,“许多人一提到现实题材,就立刻想到了主旋律,就立刻想到离观众太远,这正是我们现在要避免和纠正的。”他说,这次8部影片的考核标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好看,而且是普通观众认为好看,“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不好看,就算影片意义再深远,也达不到什么效果。观众是第一位的,这点是现在每个创作者必须明白的。《云水谣》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但它真实感人、荡气回肠、票房成绩不俗。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就是以后创作的方向和榜样。” 导演冯小宁表示“凡是感人的影片都是主旋律”他说,新片《青藏线》以上世纪青藏铁路的修建为背景,以工程建设人员于明远为切入点,讲述三代人为圆青藏线通车梦所付出的心血,“我也曾困惑,为什么观众不喜欢主旋律。依我看,感人的影片一定是主旋律的,比如许多经典战争片,剧情非常感人。观众不喜欢的其实并非是主旋律,而是假大空、苍白无力,打着主旋律幌子的电影。”他直言,正是这些电影坏了主旋律的名头,伤害了观众的朴素感情,“我拍电影,不会考虑它是什么旋律,但一定要打动我的心。” 电影局副局长江平则认为,所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影片都是“主旋律”,但主旋律往往被赋予某种政治色彩,现在用主流影片的概念代之,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相比《云水谣》,中影集团今年推介的这八部影片在投资规模上都要小一些,在商业运作上也将采取不同于大片的市场策略。韩三平透露,2006年,全国电影产量超过300部,但是进入院线放映的不到三分之一,主流影片所占的比例还不到其中的五分之一。院线建设的不断完善是影片进入市场的保证。这批类型各异、题材多样的主流影片未来将借助日益成熟的数字影院以及农村、社区等二级市场让他们进入商业院线。 在这八部影片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安占军导演的《胡同里的阳光》。今年5月16日,《胡同里的阳光》开机仪式上,中影集团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中国媒体基金举行了合作备忘录的签约仪式,国产主流电影吸纳一定比例的海外投资,《胡同里的阳光》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签约仪式上,IDG董事长麦戈文表示,之所以参与投资这样一部制作成本只有600万的国产励志片,并不是IDG没有钱,而是相对于武侠片,美国人更希望看到当下的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扭转很多人对于“中国人生活在武侠世界中”的印象。麦戈文还透露,未来双方将合作拍摄五部以上的故事片。他的野心,自然不止于这五部小成本的励志片。据了解,双方合作设立的电影基金,未来规模有望达到5000万美元。 从主流大片《云水谣》的市场化营销,到主流小片《胡同里的阳光》的国际化合作,中影集团对于主流影片的运作模式对于传统主旋律影片而言,不啻于一场革命。唐小浪/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