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解读《太阳照常升起》 虚拟对磕姜文语录(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14:23  新浪娱乐
解读《太阳照常升起》虚拟对磕姜文语录(图)

《太阳》海报

  (一)一High到底的姜文

  去年上海电影节,姜文在和吕克贝松的对话中曾经说过:“我觉得一部好的电影,就是能让人兴奋!”

  姜文说到做到,“兴奋”一直是他的作品最令人迷恋的一点,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一辆赛车,那么姜文的赛车在性能上绝对是牛的,大多数“赛车”需要一个加速度的过程,但他的却能从一开始就能开足最大马力,让自己和观者始终保持持续兴奋,持续高潮,一High到底。

  在“太阳”即将升起的一刻,让我们研究一下,到底是什么,让姜文拥有如此神力?“太阳”是不是还能像他的其它作品一样,让人一如既往地着迷。

  本能

  本能这个词其实再简单不过——人和动物不用学就具备的能力,譬如婴儿哺乳,没有人教他,他也会用小嘴儿含住乳头一劲儿猛吸。本能是人类最原始的意识反应,但千百年积压的所谓“文明”或者“道德”,对本能起到了一定的粉饰和压制作用(例如求生,在某些状态下是好的,在某些状态下又是罪恶的),但本能是永远存在的,压抑本能在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激发更强大的本能,因此,当人类一旦面对电影里自身物种的真实本能反应时,那种强大的心灵震撼可想而知。

  在姜文的电影里,人的本能始终是排在第一位,他从不忌讳也从不掩饰人在任何状态下的任何本能反应,《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的所有行为,实际上都是在青春期少年的本能驱使下所进行的;而到了《鬼子来了》,姜文将人在本能驱使下的本能放大到极致,几乎到了残忍的地步,让人心惊肉跳的同时,又自惭形秽。

  《太阳》的本能

  从《太阳照常升起》目前公布的所有图文资料来看,片中人物的性格仍是在本能的驱使下进行的,例如姜文那句“这不是手摸的屁股,这是屁股摸的手!”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冲动,让人登时热血沸腾。另外,虽说姜文对原著小说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但小队长勾搭老唐的老婆,最终被老唐枪嘣的主线还在,这一过程中最原始的性冲动应该是影片最大的看点之一。

  人性

  人性,人所具备的特性,兽有兽性,人有人性,正是因为人性,人才之所以为人。人性与本能不同,本能是先天的,而人性是后天的。人性包涵了人类许多种思维或精神状态,比如思考、怜悯、冲动……这些听起来有点枯燥有点复杂,但人性一到电影里用六个字就可以概括:说人话,办人事。

  姜文的作品中的人性刻画,总是通过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在这种状态下,人性和本能会发生超乎寻常的碰撞,二者任何一方的胜利或失败,都会让对方在观众的心底产生强大的震撼,并且看到人性中最美好和最龌龊的东西,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性冲动和虚荣心的碰撞,《鬼子来了》里求生本能和传统道德观的斗争,都是如此。姜文更厉害的一点在于,他表现人性,从来都不受悲喜剧的限制,这一点让观影的过程变得轻松许多。

  《太阳》的人性

  《太阳照常升起》的原著小说里有两个刻画人性段落最令人难忘,一个是最开始疯妈变疯的过程,为了回击别人的嘲笑她想给自己买双袜子,但到了商店忽然改变主义买了二斤猪肉,结果猪肉却在她去茅房的时候丢了,于是她就疯了;另一个老唐最终枪嘣小队长的过程,小队长说:“你不必去找了,我想来想去,已经知道天鹅绒是什么样子了。”但在《太阳照常升起》的预告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袜子似乎变成了一双绣花鞋;小队长的最后的一句话也变成:“其实你老婆的肚子一点儿也不像天鹅绒!”姜文到底改变了什么?他对疯妈疯的过程和枪嘣小队长给出一个怎样的解释?这其中的人性刻画很让人期待。

  雄性

  “我一直坚信,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我军的铁拳必将把苏军的战争机器砸个粉碎,而一个举世瞩目的战斗英雄将会诞生,那就是我!”《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是一部讲述残酷青春的电影,但马小军(姜文原名姜小军)的这段慷慨陈辞显然是姜文的一次痛快淋漓的发泄,“战斗英雄”,在年少的姜文看来,那是作为是一个雄性最伟岸的身影。

  姜文的雄性崇拜,从他刚刚从事演员职业时就可以看的出来,他饰演的任何角色几乎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在现实生活中,姜文从来不喜欢悲悲切切的东西,他的崇拜对象也都是至极强者,例如毛泽东和海明威。而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他更是将这种顶天立地的雄性气魄发挥到极致,迄今他的三部作品中,有两部作品的名字都带有“太阳”(这个不言而喻吧),而他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在任何悲欢离合的状态下都充满了血性和激情,始终保持轰轰烈烈的生存状态。

  《太阳》的雄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姜文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原创者,他的需要一部和他想象中的世界相符的文学作品对他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对于拍摄《太阳照常升起》的起因,姜文曾说是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去新疆,看到许多朋友在操场上围着篝火跳舞,那一刻他热血沸腾,以后一直想着把这个场景拍成电影……篝火,舞蹈,其实这正是原始雄性最直接的表达,而小说《天鹅绒》里所描述的那个人不太多,似乎云淡风清又有猎物可狩,又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的偏僻小村落,恰好给了姜文一个肆意展示其一腔血性的广阔天地,二者一拍即合。

  另外根据剧组透露的消息,为了拍摄本片动用了几百只飞禽走兽,耗掉几十箱弹药,烧光了上百顶帐篷……一个男人手持油亮的猎枪,站在旷野里纵情施射,可以想象,这将是一个无比狂野的雄性符号。

  时代

  时代对姜文来说重要吗?

  有人说姜文崇拜文革时代,或者说留恋文革时代,查阅了许多资料,始终没找到姜文有过类似的表达,最多也只是“有特殊的感情”,可是特殊的感情是怎样的感情,这个要问姜文自己。姜文的三部作品中确实有两部是在描述那个时代的,所以我采取一个比较折中的办法——姜文对那个时代很感兴趣。

  姜文的电影都有很强烈的时代感,他选择的时代背景也都相对敏感,但他的高明之处(或者说聪明之处)在于,他的作品本身从来都不是针对时代的,针对的都是一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人性,而人性这个东西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类所共通的,比如他描述文革,他不去描写一个痛苦的惨烈的文革,也不去营造一个美好的绚烂的文革,他是去表现在特殊时代背景中,人性里不能被泯灭的一些东西,也就是我们在最开始所说的本能——喜怒哀乐、对食物的向往、对女人的渴求,等等。正如陈冲所说:“他(姜文)就是在追求人生命中最原始的东西,因为人追求的就是这些。” 《鬼子来了》同样如此。

  《太阳》的时代

  如果按原著小说来看,《太阳照常升起》的时代背景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空前高涨的年代,同时也是一部分理想主义者理想破灭的年代,老唐的身份和普通知青还不一样,他作为一个归国华侨,落户远离大都市的偏僻农村,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反差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状态下老婆跟一个土鳖农村小队长搞破鞋,可以想像他情绪上的波动……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老婆搞破鞋老公戴绿帽子之类破事,只要人类不灭绝就永远不会消失,只要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永远可以从中找乐子——不干时代不时代的事儿。

  (二)、拷问太阳

  《太阳照常升起》之所以如此备受瞩目,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姜文的前两部作品都太牛了,牛到令人发至的地步;第二、继《鬼子来了》之后,姜文七年没拍电影了;第三、姜文是中国演艺界最时尚的神秘人物之一。

  有时一个问题一旦反向思维,就会呈现出非常有趣的效果,比如,上述三个问题一旦如此执行,立刻就别有洞天:第一、前两部作品都牛,第三部作品是不是就一定牛?第二、七年没拍电影了,拍出的电影是不是就一定牛?第三、最时尚又最神秘的人物,作品是不是就一定牛?

  我们这个标题之所以叫拷问太阳,目的很简单,“太阳”还没升起呢,但实在热得有点不像话,我们泼点冷水,让大家凉快凉快。

  (妄侃姜老师,望姜老师大人有大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三部是不是就一定牛?

  先从逻辑上把这个问题转换一下,一个人第一次第二次能做好的事情,是不是等于他第三次也一定能做好?不信你想想看,一个人仅凭两次成功你就给予其万般信任的话,那你多傻×呀!例如,一个本来就不太熟的人向你借钱,第一次借一百,你借了;第二借五百,你也借了;但第三次他向你借一百万,就算你又善良又有钱,你是不是也得考虑一下?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别说第两次,就是牛叉一千次一万次也会有失手的时候,正如那句老话,“打死犟嘴的,淹死会水的。”

  回到电影上来,大师麦城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远的不说,不厚道一把,说个近的——“馒头”和生命力超级顽强的小妹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其身影仍挥之不去,就像挤进广大人民群众阑尾里的残渣。不要拿姜文只拍了三部电影为由来质疑这个比喻,这个不是理由。

  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七年磨一剑是不是就一定牛?

  还得从逻辑上开始——一个人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是不是就一定成功?比较起上一个问题,这个就容易理解多了,不用说什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永动机人类研究了一个多世纪都没成功……好吧,如果你要觉得这都是些蠢事,那就举一个看起来更蠢也更有说服力的例子——爱情。是不是你花大力气长时间猛追一个女孩就一定能追到手?这个我相信男人们都明白,假装不明白的是嘴硬。一句话,傻子才相信那些狗屁励志书以及什么“成功=1%的天才+99%的努力。”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再来看《太阳照常升起》,确切点说,是姜文七年后又拍了一部电影,而不是花了七年拍了一部电影,姜文也是男人,也要离婚,也要恋爱,也要生孩子……他还是个名人,理性一点儿,七年他能有多长时间花在这部电影上(实际上“N年磨一剑“这个词大多数时候都是个幌子)?另外别说七年,就是七个月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人生观(总觉得陈,张两位大导演变的就挺快的),这直接影响到一个导演的作品水准和方向,七年没拍电影的姜文,还能保持那股子精气神儿吗?并且姜文是一个一直在寻求变化的导演,但他这次所讲述的这部“说不清楚剧情”的电影,还能像从前那样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吗?

  所以,这个答案还是否定的。

  最时尚又最神秘的人物,作品是不是就一定牛?

  这个问题就更好理解了,因为时尚和神秘,跟一个人的作品水准根本就没有关系嘛!别相信那个只在中国特火的叫Vitas的俄罗斯男高音,什么“他的真名几乎没人知道,也没有人知道能在哪里找到他,不接受采访,他的眼神能让你中了咒语般失去抵抗能力,传说长着鱼鳃……”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发声机器而已,并且我们也见识他了,他也接受采访了,我们也没失去抵抗能力,长得也像个人似的……

  把时尚和神秘联系在一起是件逻辑混乱的事情,把姜文的作品和他的身份联系起来同样逻辑混乱,因此这个答案也是否定的。

  (三)、虚拟对磕姜文语录

  在媒体人的眼睛里,姜文似乎是一个比较难以接近的人物,用北京话讲就是比较拧吧,但跟姜文熟悉的都说他这个人特好接近,又风趣又幽默,好的不得了。其实这两种状态并不矛盾,聪明人似乎都这样,比如韩寒、王朔等,跟这种人对磕首先不能仰视他,只要端正心态,也能拼几个回合。

  关于票房:有记者问姜文对票房的期待,他答曰:“这个问题我不对口,麻烦你重新组织下语言再问。”

  近几年来中国导演对票房上的问题普遍比较敏感,动不动因此吹胡子瞪眼,其实他们敏感是因为实在太在意。票房怎什么会跟导演没关系?票房好你就有片子拍就有银子赚,票房不好你就没片子拍你就滚蛋,这个道理太简单了!再者,这个提问的记者要是没有记者的身份,脑子进水了才会想去提问,因此姜文同志实在应该冷静一下,照顾一下阶级弟兄的情绪。

  虚拟回答:“这个问题我也不对口,但我是记者,请你组织下语言再回答。”

  关于角色:有记者质疑姜文找房祖名来演一个文革时期的小队长,他对此感到莫名其妙,曰:“你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

  用房祖名来演小队长确实没什么让人难以接受的,只要演的好并且是中国人,管他出生在哪呢。但姜文说“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就有点儿高高在上并且搅浑水的意思了。

  虚拟回答:“没有不存在的问题,你有想不想答的问题,你答不答吧?”

  关于剧情:

  1、记者问姜文这部电影的剧情,姜文说这是一个说不清楚剧情的电影,并反问:“你能说出《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情吗?”

  我相信《太阳照常升起》说不清楚剧情,因为它讲述了四个故事,一下子真就将不清楚,但要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剧情,就有点夸张了吧?

  虚拟回答:“能,讲的是一群少年的成长故事。”如果他不满意就继续讲下去:“几十年之前的军区大院,有个黑不溜秋的小子叫马小军……”

  2、有记者质疑,连你自己都说不清楚剧情,怎么能让观众看明白?姜文终于认真对待了这个问题,说了一大堆,说完后反复追问:“你听明白了吗?要是没听明白我可以再回答。”让那个记者顿时很紧张。

  姜文回答问题一向简洁,但这个问题他答的却有些繁复,其实他想表达的意思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我在寻找语言和文字以外的另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可是问题在于,这并不是这个记者所问的问题的答案,记者问怎么让观众看明白,他回答的是一种另类的情感表达方式,并没有说清楚怎样让观众去接受这种方式。

  虚拟回答:“也许你没说明白你的意思,但我确实听明白你的意思了。可是,我还是没明白你怎样让观众看明白?”

  (四)与姜文有关的破事

  取长补短

  “那时他就17岁吧,傻小子一个,进来的时候我一看,个挺高,精瘦,长的……反正我看够呛。我问他你表演什么,他说‘朗诵《变色龙》’我一听坏了,声音还不行(笑)……但是他念完以后,我觉得念得真好!我肯定得给高分儿!”——这就是中戏老师对姜文当年考中戏时的回忆。

  个性姜文

  作为演员的姜文总是有自己的想法,不时的提意见,显得和导演编剧“过不去”。但他往往有办法改变一部影片的整体水准,例如:张艺谋《红高粱》里的“颠轿”、“撒酒疯”;谢飞将刘恒小说《黑的雪》搬上银幕后改名为《本命年》以及片里李慧泉在家里百无聊赖的举动;田壮壮《大太监李莲英》的剧本,以及片中李莲英一口的北方方言等等。

  陈凯歌的奉劝

  1990年柏林电影节,由于没人帮忙张贴宣传海报,谢飞和姜文只能亲自上街张贴。陈凯歌来看谢飞,他对姜文说:“当导演干吗,演员好几百年才出一个,导演多得是,你70岁以后再当都来得及。”对此姜文郁闷了很久。

  险些出演毛泽东

  1992年3月应美国政府之邀,姜文前往考察访问,这趟行程中他会见了马丁·斯科塞斯、奥利弗·斯通、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诸多大导演,当时奥利弗·斯通甚至表示要邀请姜文来出演《毛泽东传》,而毛泽东正是姜文少年时代的偶像。姜文说作为世界伟人之外,毛泽东更是一个极有魅力的艺术家,只可惜后来未能如愿。

  烧钱之王

  姜文曾表示:“我导戏基本是赔钱。”他说拍片就像打仗一样,打仗的目的是赢,不会节约子弹和枪支,《阳光灿烂的日子》由于资金问题中断多次,为了拍《鬼子来了》结尾马大山被砍头时的特殊效果,甚至专门从美国专门进口一台特殊摄像机。姜文用起胶卷更是不心疼,《阳光灿烂的日子》的25万尺胶片已经是国内纪录,《鬼子来了》用掉48万卷,结果导致比原计划2000万投资超30%还多。

  与刘晓庆

  (以下内容摘自陈国军《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真伪有待考证)

  “我和姜某面对面地坐着。 我盯着他看了很久,平静地说:“你把你和刘晓庆的事写出来。 他猛地抬起头来看着我,从他的目光里,我看出了他的不情愿……‘你快写!’我的语气仍旧是坚定的。” ……他还是拿起了笔……写完一张,团了;又写了一张,还是团了……前前后后,他…共写了六张,我手里终于拿到了留有姜某笔迹的这张纸,上面写着。 ‘一丸八七年在苏州拍戏,我与刘晓庆开始建立恋爱关系(包括两性关系);一九八七年底,我得知她已正式嫁人后,仍继续追求她,保持这种关系。 ”

  关于《寻枪》

  《寻枪》让陆川一夜成名,但事后他却将与姜文的合作形容为“像一场噩梦。”原因在于姜文对影片几乎全局的掌控(这部影片也确实充满了姜文的烙印),据小道消息透露,当时有朋友在打电话给陆川,居然听到旁边有人喊“开机……”无论怎样,陆川受的打击的确不轻,否则他就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年轻的时候,有的人给你浇水灌溉你成长,有的人远看是浇水,近看其实是浇开水。”

  关于周韵

  姜文和周韵的秘密现在已经公开,可以看的出来,姜文对周韵真的很爱护——具当事人透露,电影《独自等待》开机前就确定了由周韵担任主演,但她看到有吻戏的情节后,坚决要求删掉。导演伍仕贤坚决不做修改。和周韵谈“崩”没两天,伍仕贤突然接到姜文的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希望导演伍仕贤能够看在他的面子上,通融一下,删掉周韵不想演的戏份。不过,伍仕贤仍没接受姜文的建议。于是周韵就退出了剧组。 少言/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