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邵氏电影的“七种武器”之爱情文艺片(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8日15:28 新浪娱乐
电影《后门》海报 作者:阿木 古龙的武侠小说中有一个著名的系列,“七种武器”,即长生剑、孔雀翎、离别钩等,而改编古龙的小说最出名的邵氏电影公司,同样的也有不同的“七种武器”,也即爱情文艺片、武侠片等七种常见的类型,成就了邵氏电影的辉煌数十年。 不过,事实上,在邵氏电影的一千多部作品当中,并不仅仅是七种类型,如吴昊主编的《邵氏光影系列:第三类型电影》中,就包括了“特务片:铁汉与珍姐邦”、“青春片:冲出死角”、“艳情片:一脱求生”、“笑片:刺猬人生”、“恐怖片:都市梦魇”、“社会奇情片:黑幕重重”、“浩劫余生:科幻片”等七种类型,而还不包括在邵氏王国的历史里一度独领风骚的爱情文艺片、黄梅调影片、武侠片等。 “离别钩”——爱情文艺片: “‘文艺片’,港人独创于五十年代末的电影名词,用以界定那些非动作性,较偏重于感情性、现实性、甚至思想性的电影。”吴昊的主编的《邵氏光影系列:文艺·歌舞·轻喜剧》中如此的定义“文艺片”,而这个文艺片的定义实际上也包括了“爱情文艺片”、“战争文艺片”、“歌舞文艺片”等多种类型,如改编自香港文艺小说(如依达的《舞衣、《面具》)的《后门》、《小楼残梦》等,就如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黄爱玲(听歌)所说,邵氏兄弟“曾有过比较淡素蛾眉的时候,起码,它曾拍过为数不少的文艺片,而且最好看的大部分属于黑白制片”。而爱情作为生活与电影中的重要主题,也成为邵氏电影的一种重要武器,尤其是实现邵氏公司的“眼泪与女人”这两种基本元素的类型——作家林海音在一次关于文艺片的座谈会上就表示过,“有人谈到我们中国电影,全是悲剧,哭哭啼啼的,令人讨厌……但是我认为东方的民族,向来就是悲剧,流泪的民族,甚至于明明是娱乐,也愿意流流泪,发泄一些同情之泪”。 邵氏父子时期拍摄过不少的优秀的爱情文艺片,如当时比较著名的《恋爱与义务》、《新西厢记》等,而邵逸夫主掌并改为邵氏兄弟之后,并没有淡忘爱情文艺片的制作,特别是加强了悲情题材的影片制作,以赚人眼泪的故事吸引了众多的女性观众(当时的女性观众为数不少,而明星也以女星为主,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张彻所掀起的武侠新纪元风潮),林黛在这个时期的《不了情》、《蓝与黑》就是其代表作,之后的秦萍主演的《爱情的代价》等则是爱情文艺片的另一次风潮。 而这个爱情文艺片的热潮里,改编自杜宁或琼瑶(blog)的言情小说又是其重点。前者的小说曾经被电懋公司改编为《玉女私情》,随后又被邵氏购买版权加以改编,如《蓬门怨》、《少年十五二十时》等都是其代表作;而改编琼瑶以及台湾的文艺言情小说则是爱情文艺片的另一个特色(其实,《蓝与黑》的小说原著原本就是台湾的小说),因为琼瑶的小说既富有现代都市生活的特色,也充满着古典的诗情画意,满足现代都市女性的心思,比如那部名字来自于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的《寒烟翠》(“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及《船》、《紫贝壳》等。(琼瑶的小说在台湾也是电影电视改编的重点。) 邵氏公司出品过不少优秀的爱情文艺片,从早期李翰祥的《后门》、陶秦的《蓝与黑》,到中期潘垒的《新不了情》、《明日又天涯》,甚至是后期的《何日君再来》、《雪儿》、《非法移民》;而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文艺片导演,李翰祥、袁秋枫、秦剑,等等。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五六十年代是香港文艺片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当时的左派公司长城、凤凰等,还是中立的电懋、邵氏,都涌现了不少的优秀导演与作品。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