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李安:融合与蜕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01:58  新京报
李安:融合与蜕变

《理智与情感》顺利关机后,李安搂住女主演艾玛·汤普森(左)、凯特·温斯莱特(右)合影留念。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李安适应好莱坞制片环境的一段时期。西方文化的主题和东方导演的融合,李安后来走到华人导演从未到达过的位置,与这个阶段的磨练密不可分。环境、主题、手法的蜕变,在《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中,悄悄发生着。

  《理智与情感》:树立导演的权威

  用李安的话说,“1995年在《理智与情感》拍摄到一半时,我第一次感觉到,我可以把电影当成一种职业,也第一次感到可以面对父亲了。”拍摄这部影片完全在他的计划之外,但却为他此后的影片积累了大量必不可少的经验。这不但是他第一次拍大联盟的片子,第一次和真正的明星合作,也是第一次和如此专业成熟的班底合作。他不仅要和演员斗,还要跟摄影斗,每个人都是学富五车、阅历过人、伶牙俐齿的,“我一直在‘挣’我的权威”。

  《理智与情感》就像是《卧虎藏龙》的西方版,难得的是李安改编奥斯汀居然毫不怯场。在不同的文化内找到符合自己视角的角度,这成为李安征战东西方的基础。同时李安一贯对于美工、场景、服装这些展现时代背景的东西的精雕细刻,在这里开始形成标准。《理智与情感》上映之后不但在全球取得了两亿美元的票房,而且拿下了金熊奖、金像奖、金球奖等多个国际电影奖项。但李安认为,“这部影片只是把我前三部做熟的东西用英文古装戏再做一遍。”

  《冰风暴》:从通俗喜剧跨入悲剧

  此后的《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才能算作李安真正的两个“美国梦”。两部影片也分别触摸了两个美国梦,1973年与南北战争,都是美国时代变迁的转折点,美国人避谈,“但我觉得必须面对”。

  《冰风暴》与《理智与情感》不同,这是一部由导演李安主导的电影,原著由他挑选,改编前也经过多次充分的讨论。而且这部电影也是李安从通俗喜剧跨入悲剧电影的第一次尝试。对于这样一部纯粹美国题材的电影,李安表示,“我过去拍的东西都比较温和,在《冰风暴》里第一次尝试挑战,而挑战的又是尖锐尴尬的转变关键年代,许多人不愉快的记忆犹新,而我二十三岁才赴美留学,对我而言真的比《理智与情感》的挑战更大。”影片以1973年美国的两个中产阶级家庭为骨干,透过父母、孩子平行发展的架构,表现了道德崩解的力量渗入一般家庭后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为了从细节上去建构七十年代生活在郊区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除了工作人员的帮助外,他自己也花费了三个月做了各方面的了解和研究。1996年4月10日,影片开拍,共拍摄了五十五天。而影片后期竟花费了七个月的时间,一共剪辑了十八版,“我剪了三个月,才觉得《冰风暴》可以定稿了。”影片的预算也从1200万美元,一直追加到了1800万美元,“这个数字不上不下很尴尬,片厂不晓得怎么办,我就用这个空当取得影片的掌控权。福克斯的老板也只是咬着牙不讲,那时刚好《独立日》赚了大钱。”但在影片第一次试映时,结果“绝对推荐”只有17%,和《理智与情感》的87%相差甚远,使得有些片商都想退出。直到在戛纳影展亮相之后,一切才变得比较顺利,“影评有四分之三都非常好,比我过去受到的瞩目大很多”李安表示,“当然也有极端的反应,过去我的片子少有极端的反应。对我来讲,是个很过瘾的经验。”但是片厂却不看好,发行很少,在美国票房只与《饮食男女》相当。

  《与魔鬼共骑》:昂贵的艺术电影

  另外,拍摄于1999年的影片《与魔鬼共骑》,与《冰风暴》都是好莱坞眼中那种昂贵的艺术电影。这次李安可是越玩越大,不但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盖房子,重建了一座城镇,而且拍摄了美国有史以来最残酷的血洗劳伦斯城大屠杀事件,预算从2400万美元追加到2800万,拍摄完总共花费了3500万美元。

  影片改编自作家丹尼尔·伍德瑞尔的小说《魔鬼骑士》,通过投身南方盟军的两个年轻人,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在美国内战中最终失败的南方部队。影片总算是拍摄顺利,但剪辑时问题就来了,“片厂一再要求我剪短,叙事要清楚,所谓清楚,即符合好莱坞说故事的法则”。李安认为,比起《冰风暴》来,这次的妥协程度比较大。因为在试映的时候,很多历史、人文学科方面的顶尖教授都表示看不懂。

  对于李安来说,至今他对此都有些不解。

  《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是李安作品里不完全是正面评价的两部,票房成绩也一般,名气上自然也没有后来的作品大,在李安作品里比较受冷落。但这两部扎实的剧作如今看来也仍然非常精彩,无论是《冰风暴》对美国70年代家庭结构静静崩溃的描述,还是《与魔鬼共骑》描述的美国人在南北战争里经历的心路变化,叙事和感情都相当流畅并且丰富,同样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李安自述

  知性感性“阴阳”两极

  中文译名为《理智与情感》非我本意,因为太过表面。

  我觉得严格来讲,应该翻译成《知性与感性》,知性包括感性,它并非只限于一个理性、一个感性的截然二面,而是知性里面感性的讨论。所以戏自然落到艾玛·汤普森身上,理性的姐姐得到一个最浪漫的结局,妹妹则对感性有了理性的认识,它之所以动人原因在此,并非姐姐理性、妹妹感性的比较,或谁是谁非。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十分的复杂微妙,这与中国的“阴阳”相通,每样东西都有个双面性,其实许多西方人还不见得容易体会到简·奥斯汀的两面性,反倒是中国人容易一点就通。这个观念与中国的“阴阳”结合,对我之后拍摄《卧虎藏龙》以及构思《绿巨人》都有影响。

  一直拍一个问题的不同版本

  这部片子的题材比较沉重,但很真实。当时因为开放,暴露出许多问题,出现价值混乱的情况。我觉得这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历史里都会面临的问题,各地各有版本,但基本的冲突类似。这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一个发展的必然,也是人和机器一起生活后可能发生的一些现象。当人们面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及个人化自我中心的新世界时,新旧交替间该何以自处?新平衡点又是什么?其实我一直在拍这个问题的不同版本,《冰风暴》是美国1973年的版本。《饮食男女》则是我看台北中产阶级转变的版本。台湾九十年代面临的问题,西方早在七十年代已获得验证。现在再回头看七十年代,很有趣。六十年代是个嬉皮、反战的年代,一迈入七十年代,所有的政治性都过去了,热情已冷,道德解构的力量却开始渗入家庭当中,那才是引发整个社会结构转变的关键。它是默默地进行,低调又极具破坏性,蔓延到世界各地,至今依旧。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