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南京南京》导演陆川:拍南京题材让国人自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01:38  新京报
《南京南京》导演陆川:拍南京题材让国人自省
探班当天,剧组正在拍摄一场有大量群众演员参与的戏。

《南京南京》导演陆川:拍南京题材让国人自省
陆川导演在现场给参与《南京!南京!》拍摄的群众演员说戏。

  只希望真实传播那段历史

  新京报:筹备《南京!南京!》的过程一波三折,这其中最困难的事是什么?

  陆川(blog):说实话还是等待立项审查的那段时间,那时候同时有3个南京大屠杀题材要上,电影局对此有权衡这是正常的,我和剧组工作人员都在战战兢兢中等待。即使题材批准了,但投资方磨合、剧本修改都需要时间,这些所谓的一波三折对我来讲都很正常,年轻人的导演有电影可拍就是好事。

  新京报:拍摄《南京!南京!》这样大场面的历史题材,是你有意在挑战难度,还是内心渴望拍这部电影?

  陆川:确实是愿望,我最早想到要拍这个戏,是《可可西里》拍到2/3的时候,当时摄影曹郁听到我说还感到惊讶,没想到3年过去后我真的在拍。我挺相信命运的,我希望电影能最极致地展现人生。

  新京报: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百姓来讲很熟悉,而且大家的看法也比较统一,这样你的创作空间似乎变小了?

  陆川:我相信中国老百姓对那段历史有认识,但认识应该不全面,有些史料也刚被发掘出来,倾注到这个事情上的我们才能阅读到这些史料。另外《南京!南京!》着重对那段历史进行各方面的梳理,从起因、发展到最后惨剧的爆发。我拍这个题材重要的是让国人自省,屠杀是个现实,不要老抱怨别人打了我们,而不去反省为什么我们被打败了。

  新京报:大屠杀中的暴力血腥镜头似乎不能避免,你怎么去处理?

  陆川:作为导演我是直接表现,至于最后怎么放在电影里,进行怎样的剪辑我还在考虑,但拍摄时候必须用最真实的手法去表达。

  新京报:目前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甚至仇日情绪在网络上都普遍存在,会不会担心《南京!南京!》上映后激发这些情绪?

  陆川:民族主义和仇日情绪,有一种有理性,也有盲目的,后者当然需要警醒。我筹备这部电影并没考虑这些东西,考虑更多的是让国人甚至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多一些了解。世界范围来看,对于南京大屠杀只有张纯如系统地揭露出来的,唤起国际观众的注意。《可可西里》在40个国家放映,让我感受电影对传播文化的力量,我希望通过电影这个传媒,把1937年12月中旬在南京发生的那段事实传播到世界各地。

  票房看重电影本身的质量

  新京报:《可可西里》你就拍得很有纪录片的感觉,《南京!南京!》也宣布要拍成黑白片,是不是你比较偏爱纪实性的拍摄手法?

  陆川:我觉得每部电影都需要真实,要么是情感的真实,要么是场景和人物的真实,我只想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至于是不是纪实范儿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观影现场营造现实感。实现这个目的手段有很多,其实《可可西里》我们用的多是固定镜头,而真正的纪录片手持摄影用得比较多,因此现场真实感不一定要“手持肩抗”一路跟下来。我希望《南京!南京!》能拖着你,观影时不打瞌睡、不走神,做到这一点就非常好了。

  新京报:拍成黑白片,会不会对票房和成本回收造成影响?

  陆川:票房看重电影本身的质量。斯皮尔伯格拍了很多赚钱的电影后,非要说服投资人拍《辛德勒的名单》,投资人也抱着肯定赔钱的心态,没想到这部电影比谁都赚得多,而且给导演、制片公司在电影史上都奠定了很高的位置,斯皮尔伯格也承认这是他的巅峰。从这个角度讲,《辛德勒的名单》又是个成功的商业片,商业就等同于影响力。不能说黑白片就不是商业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拍一部有影响力的电影,逼近现实,逼迫自己感受所有的真实,我坚信中国观众是期待这部电影的,也是我非常期待的。

  新京报:那《南京!南京!》也是固定镜头比较多?

  陆川:这部电影恰恰用了很多手持,不是像一般意义上晃眼镜头,它带着一种人的感受,我经常开玩笑说摄影师曹郁是演员组的,因为他经常扛着摄影机走在演员中间“表演”,在需要的时候,要让摄影师像观众的眼睛一样去穿越那段灾难。

  新京报:之前《南京大屠杀》已拍过电影,而且上半年美国人拍的纪录片《南京》也在影院上映过了,不怕观众抱怨你们重复或者比较吗?

  陆川:历史确实是不会改变的,但戏说清朝的电视剧,每年都拍100多部,老百姓也不会感觉到太重复,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讲故事的方法和角度,应该说《南京》这个纪录片电影很不错,但就像4×100米接力跑一样,他们跑完了第1圈,剩下3圈就交给我们了。

  演技不是选演员的首要标准

  新京报:《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但范伟还是小品形象深入人心,高圆圆(blog)秦岚(blog)都属于靓丽的偶像型演员,他们的形象会否影响影片的凝重感?

  陆川:他们是偶像演员吗?其实你和他们接触发现他们很平民,选择这几个演员重要的是他们很年轻,我在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时吃惊地发现,参与这场屠杀的日本兵是年轻人,绝大部分的受害者也是年轻人,因此这是个年轻人的电影。这部电影选演员的感觉最重要,演技倒是次要的。

  新京报:另外一部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约翰·拉贝》对准的是个外国人,你的表现重点会在哪里?

  陆川:约翰·拉贝是我非常尊敬的人,但作为中国创作者,绝对不能把南京大屠杀归结为一个外国人拯救了20万中国人。南京大屠杀中,那些穿越灾难走到生命尽头,或者活过来的人,他们的眼睛合起来构成了南京,另外屠杀实施者的人性如何步入黑暗扭曲,也是电影的重点。

  我们一直在说日本人杀了我们30万人,很少有人在想我们是被什么样的国家给击败。70年前,日本的昌盛程度、对西方文化的借鉴、民主制度的改革、军队的建制和对战争的准备,比70年前的中国强大多了,当一个国家被打败的时候,屠杀和强奸是副产品,单纯站在弱者的角度去哭诉是没意义的,对方也不会听你的。我们要做的是反省,我们为什么会失败,我们今后有没有可能还会失败?

  新京报:这次你选择很多日本演员,这个过程有过一些困难吗?

  陆川:我们去日本好几趟,我自己去了一趟,见了60多个演员,但最后定的完全不是那60个人,我们希望能来的来不了,他们有顾虑,也受到一些威胁,也有制片公司和经纪公司不让来。我觉得能来的日本演员都是英雄,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有个演日本水兵的小孩,到中国第一天看了剧本后,给我写了封英语长信痛哭流涕,他说快崩溃了,他不能想象他的祖先做了这些事,但必须相信这是真的,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演强奸妇女、怎么屠杀民众。当然日本演员特别专业,他们表演时的激情给中国演员很大刺激,让所有中国演员投入120%的精力来应对。  采写/本报记者 杨林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