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浪娱乐专访导演陆川:为自己的生命寻找答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5:36 新浪娱乐
陆川导演在《南京!南京!》拍摄现场 时值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正在天津紧张拍摄影片《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blog)接受了新浪娱乐的独家专访,他表示拍摄《南京!南京!》的过程就是为自己的生命寻找答案的过程。这部影片“关注普通人物在这场历史灾难中坎坷多舛的命运与灵魂摧残,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与尊重。” 新浪娱乐:据说陆演为此片研究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和文献,确保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是如何实现的? 陆川:筹备这个片子,我花了三年的时间,看了大量资料,和专家们不断探讨。在片子中,每一个细节,尤其是美术方面,服、化、道,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历史再造的感情。其实在翻阅史料时我发现,很多人对那段历史有误解。比如日军的服装,在影视作品中无数次看到,我们的制片从日本买来,他们自己出的,陆军建军到现在的不同时期的服装,发现钢盔,帽子怎么戴,我们对军队和装备,起码有些影视作品中表现的不对。 但是我也不是为了表现服装而做服装,这里面有我自己特别的想法。以前没有考虑过一件事情,就是70年前我们是被怎样的军队打败的,现在我觉得这些对我很重要。我觉得其实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话,要有表现历史,尊重历史的态度,真实再现当时日本军队一切的细节,这样这部电影才能具备意义。不仅是戏剧性,而且还有文献性。所以后来通过史学家樊建川找到日本老兵,捐赠当时侵华战争时的衣服,从质地,料子,样式,进行重新描绘。让服装设计师发现吃惊的细节,一件普通的日本军服,能看到70年前的做工,对当兵的需要的考虑之细致,让我很吃惊。包括腋下有三角,方便抬胳膊,包括开气,很多很多细节的研究让人突然觉得对日本军队有了新的感受。当时70年前,看看自己军队的状况,中央军算最好的,从各地调来的部队,他们的装备和日本军队无法比较,这场战争不是军事的失败,是两个国力的比较。给我很深的感触,日本军队对于发动这场战争作了周密的计划,知道南京每口水井在哪儿,在军事地图上。其实不仅仅是美术的考究,通过细致的了解,我自己对当时交锋的两拨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要求服/化/道重新去认识这些东西,小到汉阳皂,大到用什么炮来轰炸城门。这种要求是有意义的,都有品质的。 新浪娱乐:那在整理这些史料上,是否遇到很多困难? 陆川:整理历史资料很难,实际上去实施我的想法更难。四次试拍的原因就是要找到拍摄方法,拍摄角度。我们在做复原历史的工作,要塑造真实感。电影的视觉部门(美术及摄影)都在打造一种感受,带有打击的力量去做电影。找演员就是也是我们遇到的困难。我们要找富有当时时代特征的面孔的人。目前找的几位演员,有人说他们是偶像演员。我并不赞同。其实你和他们接触会发现,他们很平民,选择这几个演员重要的是他们很年轻。我在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时候吃惊地发现,参与这场屠杀的日本兵大都是年轻人,死难者也有很多年轻人,因此这是个年轻人的电影,这部电影选取演员的感受最重要,演技是其次的。 新浪娱乐:陆导演开拍前三年在精心筹备这部片子,能不能说一下对你影响和震动最大的资料。 陆川:我记得89到93年,我在南京上四年大学,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两三次,学校组织的。其中有一年暑假,我弟弟来看我,我带他去纪念馆,印象很深,他看了一半,跑出去,站在墙边上哭,因为大屠杀纪念馆陈列了很多展品,的确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在情感上很难接受的,每一个人都会触动。 真正想拍这部电影是拍《可可西里》的时候,当时在戈壁滩上,说起下部戏拍什么,我就说拍南京大屠杀吧。当时是个玩笑,但三年后,没想到我真的拍了南京大屠杀。其实我很难清晰说出来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其实它是一种本能,不太愿意说口号的话,责任啊,历史啊,在内心中源于对电影的认识,去讲述一种,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历史,关于社会,电影就是做这事的。从那时开始想,电影应该有一种力量直达内心的,彻底震撼人的心灵,希望看到那样的电影,是这种愿望去选择了这个题材,在这个舞台上,直接面对生死,救赎,拯救与自我拯救,毁灭和毁灭他人,有很多其实我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希望去拍这样的电影为自己的生命找答案,对自己来说最真实的,电影是最真实的答案。 《可可西里》之后,我和我的团队面临重新选择,重新上路,有很多本子来找我,南京大屠杀题材第一时间放在,美国投资方来找我,根据拉贝日记改编,写一个德国好人在南京拯救十几万难民的故事。在对那个剧本准备期间,我曾经了解到的南京大屠杀是不够的,因为太多的史料,像我这样受正常教育的年轻人是完全不知道的,对于整个事件最开始淞沪会战的发生,到一路的发展,到南京城破,大屠杀发生,还有整个历史事件中间的发展过程、起因,还有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各种比较,包括大屠杀期间,自己国人、日本兵,所表现的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都是新鲜的,很震惊。 在那段时间开始看书之后,我不太想拍拉贝日记了,突然觉得一个中国导演去拍南京大屠杀,不能把故事浓缩成一个德国好人拯救中国难民,因为南京大屠杀的实施者是日本军队,受难者是中国人,大概是几十万,这道伤疤其实还留在民族的身体上,隐隐作痛。实际上施暴者都没有对这个事情非常清醒的梳理,如果归结到一个外国人对一群中国人的拯救上,把这个主题给简化了。所以我突然觉得要拍,必须从日本士兵,还有中国芸芸众生,尤其中国一个受难者的角度,仔细体验一次屠杀和战争带来的创伤,有没有可能带来自我拯救,因为我觉得只有自己去拯救自己是对当下和未来有帮助的。 新浪娱乐:现在有很多同题材的电影作品在拍摄,能否透露此部片中最大的不同和看点在什么地方? 陆川: 有人问我,《南京!南京!》是否是一部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我说不是。我觉得两个片子在主题立意和创作风格上有所差异,并不具备可比性。《南京!南京!》并不是以外来者的拯救为主线,也不会再现当时高层人物的谋略布局,而是更关注普通人物在这场历史灾难中坎坷多舛的命运与灵魂摧残,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与尊重。 新浪娱乐:今年适逢南京大屠杀70周年,您看过像纪录片《南京》这样的片子吗,印象怎样?《南京!南京!》和他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陆川:《南京》纪录片我看了,非常好。我由衷地感谢这个纪录片的制作人,他们为历史作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电影还是会有属于电影的表达,至于我这部电影和其它的作品有什么区别,我觉得还是将来看电影吧。我在这里只是想说一点,纪录片对于具体事件的表述是最为强悍的,而电影对于精神和诗意的表达则是纪录片手段很难达到的。纪录片《南京》和我的这部电影,我想应该是接力赛跑道上一个队的两个选手,现在棒交到我的手上,我会跑好这一棒。 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不只是一部电影作品,或者一个纪录片能够表达的,它会有很多的面去记录,去还原,我相信这些作品最终会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