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世纪周刊》:《投名状》背后的刺客真相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20:10  新世纪周刊

  平静的阅兵式上,杀机暗藏,凶手出手迅捷,“碎肠随刃而出”,刺客虽当场被捉,动机却迷雾重重,迄今难有定论 ……随着影片《投名状》(blog,投名状吧)的上映,流传一百三十多年的“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再被演绎。“刺马”缘何而起、谁是这一奇案的最大获利者?史实渐被隐藏,坊间传说不断,众多版本的“刺马案”随着时间流逝,皇朝内部的政治色彩早被淡化,正史的记载更确信这是一场政治谋杀和权力之争,但是渔色负友使这一“绯闻案”流传更广。在历史的流光碎影中,真相似乎已显得不那么重要。

  本刊记者/杨东晓

  从大宋宣和遗事到清末张文祥刺马,一切都是历史支离破碎的影子

  只是借了那么一点点影子、一句画外音,电影《投名状》里纳了投名状的3个男人,带着108名兄弟从山上下来,这部电影就被认为是借用了一回林冲和宋江的大宋宣和遗事。

  而这3个男人因为替清廷攻陷了太平军的天京,其中的老大又同时死于一支黑枪和他结拜兄弟的利刃,所以这个故事又和1870年张文祥刺马(马新贻)联系了起来。

  马新贻刚刚被刺杀,张文祥案还没审结,江宁府的戏台上已经开唱。

  从巡抚到刑部尚书,审案过程的扑朔迷离使刺马案给民间留出无数想象的空间。漫长的审训加上背后有人指使,所以案还没结,戏台上就已先给马张二人“定了性”。

  电影里的历史踪影

  清末民初上海等地的文明戏《张汶祥传》就把张文祥塑造成侠肝义胆,为友复仇的刺客,马新贻自然是“渔色负友” 的败类。

  戏中马新贻平叛途中被俘,投靠张文祥、曹二虎等并结为金兰,又靠着穷朋友打出了江山。戏中马新贻因与曹妻有私而将曹杀害,张文祥作为大义灭马、凛然赴死的侠义之士被人称颂。

  正史的记载更确信这是一场政治谋杀和权力之争,但是渔色负友这一“绯闻案”流传更广。

  这种民间的定性虽然不能影响案件的最后结果,却是二百年来刺马案的“主流声音”。随后形成文字的《清末四大奇案》、评书、话本、小说,均采信有绯闻的这个版本。

  到了1973年,被台湾导演张彻搬上银幕的《刺马》(刺马吧)也是建立在这一民间戏说的基础上拍成的。

  导演和编剧,谁也没有告诉观众李连杰(blog,李连杰吧)演的大哥就是马新贻,但是人们愿意这样猜想,所以就怪不得这个戏说。

  拍电视的和演电影的都没说:金城武(听歌,金城武吧)就是张文祥,他杀的就是两江总督。事实上在电影《投名状》里,金城武杀的是江宁巡府。

  人物与军功的借用

  《投名状》中,大哥庞青云(也就是众人所猜测的马新贻),是个频频用诈的军事家,借了何魁10天的粮,说好了不打苏州、攻下南京一人一半,结果他三下五除二就 “活埋”了苏州并直取南京。人家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被封为江苏巡抚。

  郭东辉说,剿杀太平天国时苏州是李鸿章打下的,因此1862年就任江苏巡抚的是李鸿章而非其他人。南京是曾国荃在1864年打下的,电影把两个人的战争史变成了一个人的故事,这是第一个与史实不同的地方。

  1870年马新贻被刺时在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的位置上已经坐了两年,否则他也无法替皇上查湘军的一些旧案,并最终因触动了湘军利益而送了自己性命,庞青云被刺时正要就任,原定午时就职的江苏巡抚还没到这一法定时刻就被刺身亡。这种死法是戏说与戏剧冲突的需要。

  是绯闻还是政治谋杀

  《投名状》用三弟姜午阳(金城武饰)单纯的眼睛看到了庞青云与二哥赵二虎之妻的暧昧,他不懂,嫂子跟了二哥这么多年,为什么会移情别恋?为什么买一幅纱帘会豫犹半天?为什么二哥同意她今年挂红纱帘、明年挂绿纱帘?

  他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大哥还没出现时,嫂子就会出逃好几次,每次再被二哥追回来。这些他都不懂,他只知道忠诚于那一纸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投名状。

  唯一能用来解释大哥庞青云和二嫂关系的只有一见钟情。但是,庞青云也未必会为了一个女人去杀赵二虎,真正令他不安的是赵二虎在军中的威望。事实上,《投名状》在用一个女人挑拔出三个男人的矛盾之后并不全部采信戏文中关于绯闻的传说。

  所以在三弟姜午阳举刀对着庞青云高喊“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时,有一杆细长而冰冷的枪筒,从雨幕后的房顶探了出来。姜午阳把庞青云的胸膛刺透喷血的刹那,庞青云的背上“嗖”地冒出一股青烟。

  那杆阴冷的枪,在笑看桃色事件的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