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对花枪》让戏曲插上科技的翅膀 8日首播(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13:06  新浪娱乐
《对花枪》让戏曲插上科技的翅膀8日首播(图)

《对花枪》剧照

  新浪娱乐讯 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京剧院、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举办了数字电影《对花枪》学术研讨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等数十位戏剧界、影视界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主持。

  京剧《对花枪》是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出新编历史剧,此剧打破了传统老旦只重唱念而舞蹈性不强的特点,根据剧情、人物设置了精彩的舞蹈、武打动作,是京剧老旦唱念做打俱全的标志性剧目。数字电影《对花枪》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了戏曲元素与电影元素的融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影片中出现了一段有着108句唱腔、长达24分钟的长镜头。在这一镜头中,导演通过镜头的景别变化以及背景图案的转换把女主人公姜桂芝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表现出来,实现了新的艺术突破。与会专家围绕“戏曲如何与电影结合”、“《对花枪》的数字技术突破”、“袁慧琴的表演风格”等论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对影片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袁慧琴的精湛演技给予了充分肯定。

  拓展传播媒介、推动戏曲与电影的结合

  对戏曲的发展而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宣传阵地与传播媒介。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王文章认为,在当前艺术多元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戏曲面临着发展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戏曲艺术已经走到了末路,它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新的时代发展的道路。让普通观众进入剧场欣赏戏曲是很难的事情,长此以往观众也就逐渐远离了戏曲,而让戏曲借助电影这一载体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则会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经典的京剧作品。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电视电影部主任岳扬认为,戏曲和观众交流需要媒介,通过电影这样一种巨大传播功能的形式去推向观众可以让戏曲逐渐由小众走向大众。而且可以在二级院线、农村院线中推广戏曲电影,拓展戏曲的受众群。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宋官林宋官林表示,今天的京剧在审美意义上是主流文化,但在市场意义上则并不乐观,数字电影是具有巨大潜力的传播方式,很值得关注。中国京剧院原院长苏移则认为,戏曲的发展应该跟上时代,把阵地扩大,舞台戏曲和银幕戏曲都应该重视,戏曲和银幕的结合对于保留历史文化、保留戏曲文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银幕表演对演员表演能力的提升也有帮助。

  吴江说,戏曲作为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璀璨文化能够这么完整的保留下来,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天,要想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就不仅要依靠舞台,而且必须要在传播方式上有所创新。戏曲片是戏曲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对花枪》所反映出的不仅是单个戏曲作品的问题,也是一个戏曲发展的推广问题。电视电影和戏曲舞台的合作产生的意义是双向的,电影艺术和中国舞台艺术有一种看似绝然不同实际上非常接近的东西,舞台上的虚实相生、时空自由、有无结合、天马行空等美学理论与电影的蒙太奇理论有相通性。在戏曲表演上,演员内心世界的打开仅依靠舞台话剧的方式是做不到的,而借助电影语言则可以将演员的心理活动多维度、形象化地拓展,形成强烈的冲击力。戏曲与影视的结合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如电影《霸王别姬》赢得世界各地的认可就与其中对京剧艺术的展示有着很大关系。王晓棠自编自导的电影《翔》在镜头处理上也有京剧的味道。影片最后主人公有一个摘花的动作就与《醉酒》中杨贵妃闻花的动作很相似。电视剧《大宅门》在表现矛盾冲突时通过变换京剧的旋律去完成,也推动着作品的节奏舒张有节。

  尊重戏曲美学特征、挖掘电影艺术创造力的新突破

  王文章认为,电影和京剧的结合有一定的矛盾性。京剧的特点是虚拟性、程式性,而电影用写实的手法反映自然生活形态。以往有的戏曲故事片将戏曲虚拟化的表演放到固定的场景之中,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戏曲的发展领域,但却又消解了戏曲艺术。即使在舞台戏曲表演中也出现了一些消解戏曲的做法。像有的地方演出昆曲《牡丹亭》,主人公在舞台上的许多动作不是通过表演完成,而是采用转台的方式。京剧注重虚拟的形式上的美感,如果取消了这些,那么京剧与其它艺术相比就没有优势可言了。他认为,现在需要戏曲艺术家和电影家去探究两种艺术形式如何有效结合的规律,既不抹杀戏曲本身的规律,又用电影去发展它。像戏曲电影《岳云》就改编的很好。《对花枪》也尊重了京剧的艺术规律,在京剧的电影改编中做出了有益尝试。导演萧锋认为,作为电影导演,一方面应该充分尊重演员的表演,不要试图改变戏曲艺术本身,同时,又不要受戏曲的约束,影响导演本身的发挥,应该保持应有的距离,调动一切视听手段将戏曲艺术的美感表现出来。

  岳扬认为,《对花枪》一方面运用了现代艺术手段,同时又不失传统戏曲片的韵味,给观众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上,运用了真实与写意结合的手法,保留了戏曲原有的特质,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他认为,通过多景别、多背景来表现四级的变化是最精彩最有突破性的地方。中国戏曲学院原表演系主任奎生评价说,影片的特技运用和背景烘托,不仅没有改变京剧艺术,而且让京剧的魅力更加突出,使《对花枪》具有了时代感。北京市西城区区委宣传部部长傅华认为,《对花枪》既保留了舞台又创造了舞台。多彩的背景让影片的表现力大大提升,主人公的心理世界通过舞台更完整的展现出来,在意境上有了新的突破,体现了京剧的精致华美。建构于电脑的合成技术,108句,非常有震撼力,将四十年的故事完整地进行了叙述,使主题的表现力得到空前的提升。中国艺术研究院马也认为,《对花枪》运用影视手段把戏剧舞台进行了戏剧化、概念化的处理,黑白对比更为鲜明,在尊重戏曲规律的基础上使戏曲的美学风格得到放大。

  中国戏曲学院前研究生部主任张关正认为,京剧与最先进的传媒结合意义很重大。《对花枪》发挥了数字电影的优势,20多分钟、108居唱词通过影视导演手法解决,使整部影片都活起来了,降低了观众欣赏时的疲劳感。赵景勃认为,《对花枪》没有失去戏剧本体,通过科技手段把舞台美化。他认为,上世纪50年代的吴祖光等艺术家拍摄的戏曲片以舞台记录为主,到了60年代,崔嵬、陈怀皑的《杨门女将》、《野猪林》等作品又有了新发展,而《对花枪》则显示出戏曲电影的新探索,它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而且不是单纯的相加问题,也将电影家的创造融入进戏曲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志刚认为,《对花枪》的最大意义在于传统文化的一次成功尝试,使其进入现代艺术的前沿。戏曲电影拍摄应坚持戏曲表现的诗化原则以及戏曲表现的本质特征,应做到描景、抒情、写人三位一体,镜头艺术和舞台艺术的结合。他认为,现在的戏曲影视剧基本是两极化的道路,一种是纪录片,一种是完全连续剧化的戏曲故事片。应该打破这种思路,两极之间还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本片就做出了突破。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丁亚平认为,《对花枪》在戏曲唱念中完成了价值观的铺陈,实现了纪实与表现的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戏曲电影品牌。曾出版了戏曲电影专著《中国戏曲电影史》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高小健,针对《对花枪》在戏曲电影发展中的重大意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部影片利用电影语言和数字特技创造性地提升了舞台艺术,将写实和写意完美结合,丰富和创新了审美意境,在戏曲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新的一代戏曲电影的里程碑,将会载入电影史册。

  《对花枪》找到了数字技术与演员表演、剧作情节的契合点,将京剧的内蕴通过电影手段表现出来。崔伟认为,《对花枪》体现了导演对京剧规律的熟悉。在这部影片中,有三点比较突出。首先是京剧的美得到了张扬,镜头完全根据人物的故事和表演来遵循,把故事中最美的成份衬托出来,给观众以审美的享受。更深的层次则是对形式美的定位,把京剧写意的本质和舞台美术、灯光、镜头、演员表演结合的比较好。舞美不是简单的写意性,而是有很强的装饰性,同时有情绪化的东西,不仅是形式,而且有内蕴的东西。本片最大的感觉就是用电影的形式去表现演员在舞台上是如何表演的,同时拉近观众对演员的表演和内心世界的认同,具有较强的形式美与艺术美。其次,《对花枪》尽管比较真实地再现了戏曲的表演,但电影艺术的创造力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与其说是袁慧琴表演了一出京剧,不如说是萧锋导演用电影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京剧的故事。戏曲和电影都是各自的表现方式,戏曲是演员技艺这样的非物质形式,而电影则是技术形式,但是这两种表现方式的交织产生了很强烈的生命力,给人以欣赏的冲击。再次,《对花枪》在细节处理上独具匠心。色彩的运用不仅是情景再现,水墨画渲染的是时空变化和人物心境的变化,剪纸的大红色彩和笨拙的工艺性让人感到情绪的强化。背景中有宋元风格很强的文人山水画,有当代情感很强的泼墨写意画,有描绘蝴蝶等图案的工笔画,也有民俗味很浓的红色的剪纸,很适合影片的题材,创造性地提升了舞台艺术。

  电影手段让演员的表演更为细节化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演员的神态、表情、身段都通过恰当的镜头语言得到最美的展现,拉近了演员表演与观众欣赏之间的距离。岳扬、马也、苏移、赵景勃等专家认为,观众在近景与特写镜头中能看到演员最细腻的眼神,演员的心理世界通过电影艺术手段打开了。以往影视手段会出现损害演员做功的情况,而在本片中并没有出现这类问题,不同的景别镜头使演员的表演显得更为丰富,身段、舞蹈、武打技巧等细节特征都能观察清楚,而且比舞台上看得更为细致,看到了剧场观众席上看不到的美,演员的神采被突出出来了。在戏曲片如何处理虚实关系上,宋官林认为,一些样板戏电影引用了大量实景,这丰富了戏曲的表现领域,但对京剧艺术的美学特点也造成了消解,太实容易造成审美误区。贾志刚认为,样板戏创作中曾提出了“前虚后实”的思路,而本片在处理背景与前场表演的关系时则是“前虚后虚”,是一种创作思路的创新。

  袁慧琴表演艺术新突破

  此外,影片主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的精湛演技也得到了专家们的广泛认可。王文章说,袁慧琴目前正处于艺术创作的高峰期,是京剧演员中的佼佼者,我们的电影电视应该在遵守戏曲美学规律的要求下,将他们的代表性剧目搬上银幕,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傅华认为,老旦在京剧行当中属于配角,但袁慧琴则对这一角色进行了突破,扮演了老旦,又创造了老旦。老旦一般以衰老姿态扮演衰老姿态,而她是以青衣来表现年迈。在唱腔上,老旦一般通过模糊男人女人的声音找到定位,而她从老旦和青衣之间探索人物的定位,通过柔美的唱腔把姜桂芝对爱情的守望和生活的执著精彩的表现出来,塑造出一个具有较高艺术含量的形象。很多人形容她是青春老旦。崔伟认为,袁慧琴,非常出色,放到老旦行当中很优秀,尽管行当受到限制,但她没有困守在京剧当中,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已经让她突破了一般的老旦演员。此外,她在近年来出演的《契丹英后》、《哥哥走西口》、《杨门女将》中一直寻找戏曲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之路,在表演上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显示出一个戏曲演员的突破意识。

  总体看来,《对花枪》尝试将电影与戏曲两种艺术形式有效结合起来,既没有消解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同时又拓展了戏曲的表现空间,创造出了戏曲电影新的品牌,在戏曲电影发展史当中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部作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