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戴锦华评大片:《投名状》是想象力枯竭的版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11:59  新闻午报
戴锦华评大片:《投名状》是想象力枯竭的版本

《投名状》海报

  国内著名影评人、北大教授戴锦华,将于今日起至本月25日做客SMG艺术人文频道《世说新语》,讲述全球电影、评说中国大片。谈到正在热映的贺岁巨片《投名状》(blog),她直言这是“想象力枯竭的版本”。

  大片只重资本缺想象力

  上世纪最后20年,中国电影持续滑坡,电影观众经以每年7%%-15%%的速度下滑。在经历了下滑危机等一系列艰辛考验后,《集结号》、《投名状》、《长江七号》等一系列大片纷纷涌现,中国电影现在似乎进入了复兴的阶段。

  不过,戴锦华直言,中国观众所能看到的中国影片,无外乎大片而已。“国产电影年产能达到300部,是非常高的产量。可是观众在影院中一年能看的,大概最多三十部,占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余的80%%则需用心寻找,利用专业身份才能看到。”

  在她看来,中国观众集体欣赏的这些大片,唯一的共同特征就是奇观文化。“观众进入影院是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驱使,看到的也是被巨额金钱堆砌出来的奇观。我和很多朋友的共同感觉是,到影院看大片总体效果不错,视听感受非常强烈丰富,但当我们走出影院,却突然发现一片空白,有一点被欺骗的感觉。”

  戴锦华指出,对这一现象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这些电影的逻辑与全球化时代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高度吻合。“大片的宣传和观众在影院中获得的满足,来自于成千吨的铜液、无以计数的菊花、炼钢炉里多少吨炉灰制作出来的铠甲等。电影仍在,艺术却不在了。电影成了资本的独舞,想象力也就难免要枯竭了。”

  《投名状》审美动力不足“我以为电影的美,用著名的电影美学家克拉克尔的说法,是巨大与细微的美,是一个不能够用肉眼身体直观去捕捉的美。”戴锦华说:“电影所独有的美,本来也是由大资本所支撑,让电影捕捉营造展示出来,去震撼人心。但现在恰恰相反,它已经蜕变成了明信片似的美,一种相当矫情和脆弱的美。”

  戴锦华以正在热映的贺岁大片《投名状》为例,批评中国大片“审美动力不足”。“《投名状》不但缺乏香港电影特有的回肠荡气、义薄云天的兄弟情谊,甚至连广告词中所说的两个男人争一个女人的故事也没有。”她说:“故事中被理想感召的人成了十足的蠢人,人们高喊的竟是‘抢粮,抢钱,抢地盘’。”

  从《英雄》《黄金甲》再到《投名状》,中国的大片貌似都有一个爱情线索,但戴锦华将之统称为“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那些爱情一点超越性都没有,主人公不会为了爱情去牺牲现实逻辑,牺牲野心和欲望。爱情成了花边点缀,是多余的赘物。”

  戴锦华认为,《投名状》唯一的可取之处在于“古代战争的场面足够饱满和酷烈”,“但作为一个不是想象力飞扬,相反,是想象力枯竭的版本,它甚至没能给观众构造一种只有从电影中才能获取的美。”

  □本报记者|干琛艳|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