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邓小平曾为电影《黄石的孩子》原型题词(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12:24  新浪娱乐
邓小平曾为电影《黄石的孩子》原型题词(附图)

何克参观八路军缴获敌军重要文件,左起聂荣臻、翻译刘柯、何克、邓拓

邓小平曾为电影《黄石的孩子》原型题词(附图)

聂荣臻及翻译刘柯为何克展示八路军缴获敌军文件。摄影沙飞

  新浪娱乐讯 将于4月3日上映的影片《黄石的孩子》(blog)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来自英国的记者乔治·何克,在日寇屠戮南京期间,偶遇屠杀后幸存下来的60多名孤儿,并肩负起照顾他们的责任。为避免孩子们再次受到残害,何克带领他们沿着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到沙漠的边缘-山丹躲避战火,随后便因破伤风与世长辞。正是乔治·何克的感人事迹和其传奇的一生,最终促使了曾执导007明日帝国(邓小平曾为电影《黄石的孩子》原型题词(附图))》的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拍摄电影《黄石的孩子》。

  为求正义,毅然留在中国

  同拉贝、魏瑟琳这些中国人民常常怀念的国际友人相比,乔治·何克(George Hogg)却因其英年早逝而鲜为人知。另一位援华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为纪念何克曾著书《从牛津到山丹—乔治·何克的故事》,书中写道:“在中国几乎没有宣传过乔治·何克。他一生的经历确实是丰富和有意义的。我想将此书译成中文出版将能鼓舞众多人,并能加强真正的国际主义事业。”

  乔治·何克1915年出生在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随姑姑前往日本。在日本他发现平民百姓对政府的宣传深信不疑,认为日本军队是在帮助中国。不久后他来到中国,亲眼目睹了日寇烧杀抢掠,震惊于他们蹂躏中国百姓的野蛮暴行。何克十分同情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毅然决定留下,将战争实情告诉全世界,他挥别姑姑说:“我不能丢下这些人们”。从此年仅23岁的何克再也没有离开,他在担任美国合众国际社自由撰稿记者的同时致力于帮助战火中的中国人民,把青春和生命都留在了中国。

  参加抗战,采访朱德聂荣臻

  乔治·何克的感情完全倾注在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中,他跟随共产党抗日的信念坚定不移。在中国亲身参加抗战八年,他多次冒着危险前往八路军所在地晋察冀前线采访。何克不止一次地说,中国共产党是有前途的,他会永远留在中国,直到和中国人民一起把伟大的抗日战争事业进行到底。聂荣臻司令员和朱德总司令曾先后亲切会见了何克,并鼓励他与艾黎合作。

  随后何克来到宝鸡,参加了由美国记者斯诺和路易·艾黎发起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从事安排难民、生产军需和民用品、筹集资金转送延安等活动。工合在陕西创办一所培黎工艺学校,何克担任校长,为协会的企业培养技术人才。1944年何克带着很多孩子经过漫漫征途,将学校迁移到甘肃山丹。1945年夏,他不幸染上破伤风,7月22日,年仅30岁的何克停止了呼吸,临终前还写下“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1945年,乔治·何克在抗战中写成的《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得以在美国和英国出版,他以激扬的文字记录了抗战见闻,系统全面的把我党领导的全民抗战传达给了世界。

  中外同心,纪念国际友人

  何克去世后安葬于山丹,艾黎亲手为他立了墓碑,刻着他所喜欢的英国从军诗人朱利安·格伦费尔写的一首诗:

  彩色绚丽的生命啊光辉而又温暖

  为了它人们一直奋发向前

  他已逝去从此不再奋战

  在战斗中逝者的生命却更加光辉灿烂

  正如路易·艾黎所说:“在8年抗战的漫长岁月里,对于乔治·何克来说是度过了整整的一生。由中国革命的鲜血和激情浇灌的一棵幼小树苗,长成了坚实的大树……”,“他是出于对中国革命的信念而捐躯的……他是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之间的纽带,他的英名永存”。

  1988年艾黎逝世后也安葬于此,陵园改称为“艾黎与何克陵园”,邓小平为他们题字“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何克的老战友任立之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撰文纪念回忆他“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高尚的英国青年”,并激动的写道“何克,我的良师益友!你不远万里而来,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牺牲了自己。我不会忘记和你在一起的日子,不会忘记你的音容笑貌,不会忘记你的呵护和帮助。你热爱中国人民,你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