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三国时代其他著名战役一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02:31  新浪娱乐

  三、英雄辈出造乱世,各逞雄才战一方:三国时代其他著名战役一览

  赤壁之战固然恢宏浩瀚,但毕竟只是绵延百年的三国时代数不胜数的战役中最为绚烂的一场花火,官渡之战、合肥之战、夷陵之战、蜀国平南之战等其他几大战役也无不精彩纷呈、动人心魄,丝毫不逊于赤壁一役。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势力迅速发展。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北方的最大军阀袁绍率10万精兵南下攻许(今河南许昌东),企图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兵少将寡,率主力2万北上迎敌。

  第二年,袁、曹两军相峙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决战迫山眉睫。

  当时,袁绍的军队占有明显的优势。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奇袭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南)袁军,斩袁绍的大将颜良。

  然后,曹操又诱敌深入,斩袁绍的大将文丑。

  两战皆败,损失两员大将,袁军士气非常低落,但袁绍自恃兵多粮足,定要同曹操决一死战。

  监军沮授劝袁绍说,曹操兵少粮缺,只求速战,难于持久,不如跟曹军长久相持,等曹军兵疲粮绝,再进行攻击。袁绍不听,决意急速进攻,谋士许攸献计说:曹兵固守官渡,后方必然空虚,可分兵偷袭许,一定会成功。袁绍又不听,坐失了良机。

  许攸献计不被采纳,又遭到袁绍的排斥,就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献计,建议偷袭袁绍屯集军粮的乌巢(今河南延津县东南),说如果此举成功,不出三天,袁绍就会大败。

  同年农历十月,曹操率5000人马,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把袁绍的军粮全部烧毁。袁军听说军粮被烧,顿时大乱,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歼灭袁军7万多人,袁绍仅带800奇拴逃脱。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合肥之战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率军围攻合肥,与张辽率领的魏军守军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孙权举倾国之力,对合肥势在必得,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1,而曹操远在汉中,远水救不了近火,合肥危在旦夕。

  前哨战是合肥之战的关键。张辽在接到曹操指示之后,分析了当前形势,之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

  张辽募集了八百勇士,第二天向吴军发起突击,造成吴军一时混乱,无法应战。

  后来吴军虽将张辽团团围住,但无奈对方勇猛难当,数次突破重围。激战半日,吴军锐气尽失。而曹军则稳定了军心,提升了士气。

  由于张辽打赢了前哨战,使得双方在气势上此消彼长,孙权空有十万大军,却不能攻破这只有区区七千守兵的合肥城,

  在相持阶段,孙权围攻合肥十余日,不能破城,只好撤退。

  吴军撤退时,孙权、凌统、甘宁率军拖后,张辽却在此时突然率军追击,打散了吴军的后队,几乎活捉三人。

  孙权跃马逍遥津,而凌统部下全军覆没,自己死战才得以逃脱。

  合肥之战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张辽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并且身先士卒,勇猛作战,使己方最终挫败强敌,获得胜利,确实体现了“智勇双全”的名将风范。

  而孙权在己方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产生轻敌思想,对于对方的突袭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法,在指挥上又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也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建安二十七年(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袭取荆州、杀死关羽之仇,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劝告,起兵七十多万,亲征东吴。

  孙权先派年轻的孙桓,后派年老的甘宁等将领阻挡刘备,都被刘备打败。

  孙权急得没有办法,就把杀害张飞的凶手范疆、张达送给刘备,还愿让出荆州求和。

  刘备不答应,誓灭东吴。

  之后,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

  刘备的部队从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没能打败东吴主力,当时正是盛夏季节,天气异常炎热,蜀军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气,叫苦连天。

  刘备只得让水军离船上岸,和陆军一起,靠着溪沟山涧、树林茂密的地方,扎下互相连接的四十多座军营,以便躲避暑热,休整军队,等到秋凉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

  陆逊看到了蜀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士卒疲乏,土气低落,认为进行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胜利,陆逊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对蜀军的一个营寨进行试探性进攻,战斗结果吴军吃了亏,可陆逊已经找到了攻破蜀军的办法,那就是用火攻。

  陆逊命令水路士兵,用船只装载茅草,迅速运到指定地点;陆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在茅草里藏着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营,就顺风纵火。

  吴军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袭击,搞得蜀军毫无防备,顿时乱成一团。

  各路吴军乘着大火,同时发起反攻,接连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座营寨。

  蜀将张南、冯习抵挡不住,被吴兵杀死。

  在慌乱中,刘备拨马向夷陵马鞍山逃走。

  刘备逃到马鞍山时,陆逊的大队人马却已将马鞍山团团围住,从四面放火烧山,刘备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跑。

  吴军紧紧尾追,刘备赶忙命令沿途驿站的人员,集中军用物资和士兵抛弃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烧着,堵塞山道,阻挡追兵。

  担负断后的蜀将傅肜,坚持战斗,率领部下往来冲杀,身受重伤,奋力死战,才使刘备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

  没多久,刘备也身死白帝城。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

  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4、蜀国平南之战

  南征之战,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重要政绩和战绩。

  蜀国的南中地区除了住有汉族外,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彝”。自秦汉以来,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就十分尖锐,经常发生反抗活动。

  后主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又缚送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以换取孙权的支持。

  孙权即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雍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

  紧接着,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首领高定元、牂牁郡(今贵州西部)太守(一说郡丞)朱褒,并皆响应,相继叛乱。

  两年后的春天,诸葛亮亲率大军离都城成都南下。

  蜀军兵分三路:以门下督马忠为牂牁太守,率东路军由僰道(今四川宜宾)攻打据守在牂牁的朱褒;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李恢由中路从平夷进逼益州;诸葛亮率主力以西路经水道入越靣攻打高定元。

  由于战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和训练,蜀军士气高昂,战事顺利展开。

  诸葛亮的西路大军顺岷江至安上(今四川屏山),旋即西向进入越靣地区。这时高定元已分别在旄牛(今四川汉源)、定笮(今四川盐源)、卑水(今四川昭觉附近)一带部署军队,修筑营垒,对抗蜀军。

  为了寻歼叛军,诸葛亮在卑水停军等待时机。

  高定元见蜀军已到,忙把自己的军队从各处调集汇合起来,准备决战。

  诸葛亮乘叛军尚未完全调集部署之际,迅速进军,突然袭击,一举歼灭了叛军,并杀死高定元进占越靣郡。

  与此同时,东路的马忠也打败了朱褒,攻占了牂牁郡。

  李恢的中路军于进军路上,曾被围困于昆明,时叛军数倍于蜀军,又未得诸葛亮的声息,处境一度险恶。李恢故意扬言因粮尽要退军,叛军闻讯,信以为真,因而麻痹大意,围守怠缓。李恢乘机突然出击,大破叛军,并与东、西路大军相互呼应。

  诸葛亮随即指挥大军继续南下,直指叛军的最后据点益州郡。

  这年五月,蜀军冒着酷暑炎热,穿过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渡过沪水(金沙江),进入南中腹地,逼近益州郡。

  这时,叛军的内部已经起了变化,叛乱头目雍闿在内讧中被高定元的部下杀掉了,当地彝族首领孟获继统雍闿余部,率叛军对抗蜀军。

  孟获是一位作战勇敢的人,特别是他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很有声望和号召力。对于这样的人物,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上”的政策。

  当蜀军包围了益州郡时,孟获也在积极准备,守城应战。

  战前,诸葛亮下令只许生擒孟获,不许伤害。

  双方开仗时,蜀军设置埋伏,生擒了孟获。孟获以中计被俘,心里不服。诸葛亮让他观看了蜀军阵容,然后予以释放,让他整军再战。

  结果,孟获再次被擒,诸葛亮又放了他。这样再战再擒,前后七次,孟获终于心服,表示不再叛乱。

  在这次征战中,诸葛亮把军事行动与政治斗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攻心为上”的政策,胜利平定了南中叛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李博)

  

[上一页] [1] [2] [3] [4] [5]

赤壁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