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行前访贾樟柯:《二十四城记》是全新实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11:28  每日新报

  成都的“420厂”在几年前唤起了贾樟柯的艺术灵感,他由此拍摄了电影《二十四城记》。在即将开幕的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上,该片将作为唯一的中国电影角逐金棕榈大奖。刚刚熬夜完成后期制作的贾樟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沉浸在创作的兴奋中,他对于5月17日即将在戛纳举行的该片的全球首映式充满期待。

  从故事的开端、结构到演员的表演,直到对戛纳的憧憬,即将再次启程的贾樟柯称——这依然是一次实验,但其中全是“经典的记忆”。

  全新实验

  二十四座城池

  对于这部充满记忆的电影,贾樟柯介绍说:《二十四城记》大胆尝试了全新的叙事结构。影片以纪录片的方式切入,用简单的方式介绍人物出场。而随着影片的展开,三代“厂花”演绎的人生命运与5段老厂工人的回顾穿插交织,让影片达到一种虚构与现实的融合。如何让这种感觉淋漓尽致地呈现呢?贾樟柯说,自己用了1年多的时间采访了100多位老工人,整理出了几十万字的采访笔记,收集他们的记忆。把他们分散的记忆最后集中到了影片中3个女性的身上,上世纪50年代的“吕丽萍”、70年代的“陈冲”和当代的“赵涛”。这3个人物把老工人的记忆融入进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样的结构可以说既传统又具有实验色彩。采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经典叙事模式,但又大胆颠覆,把5个工人的回忆融入进来。最后,103分钟的电影浓缩了一个时代。”

  在《二十四城记》之前,贾樟柯的电影都徘徊在极度写实的光影世界。而在新片中,颠覆成了一种主流。他的电影主角从男人变成女人,让三代厂花代替了以往的王宏伟、韩三明,非职业演员让位于演技派明星。更重要的是,他电影中关注的人物,从边缘走到了社会主流。他的镜头,从“记录变化中的中国”到寻找流失的个人记忆。贾樟柯告诉记者:“这部电影不是一个转变,而是一个进程,是我记录变化中的中国的一种自然延续。”

  在拍摄心态上,贾樟柯阐述道:“我们往往面对私人回忆时会很紧张,总觉得有些节点过不去。拍这部电影,我学会了用一种放松的心态面对过去。影片中所记录的那个时代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该片不是为一个时代画上句号,而是让我们找到一种‘在路上’的感觉。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以及那种渐行渐远的感觉,让我突然对人生有了豁达的想法。”

  全新表演

  让导演成影迷

  贾樟柯表示,在拍摄之初,人物关系设计为“吕丽萍”是“赵涛”的奶奶。而随着拍摄的进程,他果断地进行了修改,让每个人物独立出来,不再有交叉,追求一种群像式的史诗感。此次和大明星合作,是贾樟柯的第一次。片中,吕丽萍扮演的上世纪50年代的女工,一切为国家理想奉献;陈冲扮演的角色则横跨上世纪70至80年代,感情经历丰富,不停寻找真爱;赵涛扮演的则是当代女工,和父母的误解冲突改变了其人生价值观。三代厂花的身上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三位女星和陈建斌的表演也让贾樟柯喜出望外。

  对于这些演员的表演,贾樟柯表示,他们会把你带入到一个可信的叙事中。“他们已经不是演员,而我也不再是导演,而变成一个影迷。当我坐在监视器前看着吕老师和陈冲拍戏,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拍摄现场,而是在看完成了的成片。另外,赵涛与我合作过很多次,以前她的角色都是沉默的,而这次她的这个角色有许多台词,她也做得很好。”

  全新记忆

  关于戛纳

  2002年,贾樟柯的《任逍遥》首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去年,他又担任了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评委会主席。也许是出于对国际电影节的过分熟悉,让他对此有着一份理智,“影迷眼中的戛纳电影节星光灿烂;对于制片公司来说,这里是最好的电影交易市场;对我来说,戛纳是寻找电影最新发展趋势和动向的地方。戛纳虽然‘老’,但目光依然敏锐,总是能发掘出世界最好的电影和电影人。”虽然承担着夺取金棕榈的厚望,但贾樟柯本人却有清醒的认识,“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金棕榈不是万能的。现在我们面临更加多元的文化。”对于戛纳之行以后的计划,贾樟柯透露,将拍摄新片《双雄会》,会起用多位大牌港台明星,对他而言这个题材更加陌生,更加充满挑战。 王轶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