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对话画家陈丹青:上海不要丢掉城市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7日14:55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 (记者李婷 实习生李亮亮)“上海养育了城市电影,却又把他拱手让给了香港。”在昨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席论坛上,导演王家卫与画家陈丹青(blog)直言上海不要丢掉城市电影。

  说到上海电影的发展,陈丹青觉得特别传奇的同时又特别遗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电影一上来便神奇般地在上海迅速成熟,《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渔光曲》等影片都拥有浓厚的都市气息和市民主题。到了上世纪40年代,《太太万岁》《小城故事》这些上海的城市电影,已经与西方新浪潮之前的电影几乎是同一个水准。然而,后来上海电影这个成熟的脉流却流到香港去了,并‘传染’到了台湾。”

  陈丹青表示,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过程中,京沪这样的大城市是有机会重拾城市题材电影的,然而,第五代中国导演出现了。“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他们都是才子,但他们这个年代的人接受的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带有悲剧色彩的美学教育里面没有都市电影这个概念,他们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革命历史、农村等,所以电影没有留给都市主题多少可能性,更谈不上产生有可能成熟都市电影的语言或者想象空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有一些时候电影的空间就是主角。”王家卫表示,大家讲上海永远都在讲上世纪30年代或者旧上海,而像陈丹青说的,旧上海只不过是一张黑白照,其实上海的新面貌却鲜有人去表现。“现在看上海也有一些标准项,比如外滩、东方明珠(王家卫对话画家陈丹青:上海不要丢掉城市电影),但是上海还有很多有趣、很优秀的建筑空间,迅速发展的上海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去发掘题材,我们需要把上海的全新面貌展示给观众。”

  不过,王家卫、陈丹青也坦言,虽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上海本土没有出现让人印象深刻的当代都市电影,但上海表现城市情感、心悸、灵魂的冲动和欲望从来没有断过,只是转到连续剧和纪录片上去。陈丹青说:“上世纪90年代,北京开始有《渴望》,上海开始出现《上海一家人》,它诚意可嘉并终于让我想起了那件老旗袍。我特别喜欢黄蜀芹拍的《孽债》,它讲述的就是一个寻找都市然后在都市里面迷失的故事,这里面很可贵地出现了上海话。”

王家卫吧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