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制作不该走极端 拍大片有多少观众叫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16:09  新民晚报

  2007年在某种程度上被称为中国电影的资本市场元年,电影的投资融资活跃:IDG中国传媒基金的出现,IPO计划的实行,以及多元融资渠道的发掘,都向国内外投资商传递出中国电影市场日趋成熟的强烈信息。然而,在电影力量和投资能量的对话中,是否只有高投资才能得到高回报?大片是不是每部都能赚钱?近日在上海电影节期间举行的电影论坛上,众多业内的专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大片发展走向了一个极端。”

  大片发展畸形

  如今中国大片的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香港导演陈可辛认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特殊的电影发展情况,是因为中国的电影票价和老百姓的收入不成正比,所以观众认为,只有看大投资的影片才有可能值回票价。“小成本影片如果要吸引观众,只能剑走偏锋,甚至用血腥、暴力的变态方式来讲述,可这在国内严格的审查制度下是行不通的。所以,大片的趋势在所难免。”陈可辛说,从整个世界影坛的发展来看,拍摄大片其实是个大的走向,可是,中国的大片发展却走向了一个极端。“如果要获得1亿元以上的国内票房,那么这部影片至少要1亿元以上的投资,用来展示大场景、大明星。所以影片的投资就越来越大。为了让观众走进电影院,很多导演,包括我自己,都不得不转向去拍一些并不熟悉也并不擅长的题材和类型。最后观众大呼上当,制作者也内心痛苦。”

  重视国内市场

  很多人认为,拍大片就一定有钱赚。但影片《卧虎藏龙》投资方、香港安乐公司总裁江志强却透露,其实电影大片投资的风险很高。“比如《卧虎藏龙》当时在国内的票房并不好,只是在海外市场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才收回成本。”陈可辛说,可是如今的大片就是因为一味追求海外市场,才让口碑越来越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疯狂外销,之后便是一路下滑,如今的大片也是这样。我认为这不全是导演的错。因为国外观众想看的只是那些虚幻的古装片,导演是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给观众想看的东西。而危机在于,现在国外观众也对此不感兴趣了。”他认为,大片在未来要获得健康的发展,只有重视国内市场,提高影片内容意义和总体质量,同时降低成本,用国内票房来回收投资。

  中影总裁韩三平也表示,中国的不少大片之所以投资巨大,就是因为电影后期的加工环节花费太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影拿到发达国家去加工,这是需要花很多钱的。只有发展自己的洗印技术,特效制作,电影成本才能下来,本土票房收回电影成本才有可能。”

  本报记者 张艺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