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神社》直击人心 李缨:沉默有时更有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15:27  金羊网-羊城晚报
《靖国神社》直击人心李缨:沉默有时更有意义

李缨

  “靖国神社”———这座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为何在战后六十多年中始终成为中日两国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靖国神社”分别代表着怎样的存在?李缨,旅日导演,日本电影导演协会成员中唯一的中国人,历时10年倾其所有,便为了拍摄一部纪录电影———《靖国神社》。也正因为这部电影,他和他的工作人员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恐吓威胁,电影在日本也曾一度被禁。

  前晚,导演李缨做客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透露他拍摄这部作品的心路历程。

  【初衷】

  “想要更响亮地发出声音”

  李缨在日本学习生活了19年。他说,拍摄《靖国神社》的动机完全出自“一个中国人的条件反射”。当时,某位同为日本电影导演协会的日本导演拍摄了一部名叫《尊严》的影片,讲述的是东条英机怎样在东京审判上维护日本人的尊严,维护他们历史和战争的“正义”。影片内容让李缨极其震惊,他与日本导演们激辩了三个小时。“我觉得非常累,因为我的声音没有人重视,而那个导演却凭借一部电影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对他们最好的回答是什么?就是拍电影,用作品来回答。”

  李缨认为,“靖国神社”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图腾。“‘靖国神社’作为日本社会一个共同体的象征,包含着他们的记忆。一旦国家有些什么事情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为之付出某种牺牲和代价。”但是,“靖国神社”事实上却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李缨指出:“为什么,‘靖国’的意思是‘和平的国家’,而在其中供奉的却是武士甚至甲级战犯?”

  【立场】

  “探寻对方的内心世界”

  在战后的几十年中,中国人认为日本的道歉不够诚意,日本人却觉得中国人在反复纠缠。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李缨也一直这样问自己:“再用影片证明我们当年如何悲惨,意义大不大?与其展示自己的伤疤,不如去探寻对方的内心世界,探寻他们的精神实质。”他认为,拍摄一部纪录片是最好的选择———用日本人能接受的方式剖开事情的实质,从而令他们反思。

  虽然李缨强调,这是一部“反战电影”而非“反日电影”,电影的上映还是险阻重重,主创人员甚至不得不接受警方的保护。但是,今年5月3日《靖国神社》解禁并在东京首映后,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很多日本人想看看这位年轻的中国导演到底拍出了怎样的“靖国神社”。很多之前认为这是一部“反日电影”的日本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感到意外。也有日本观众表示,之前的禁播完全没有意义,因为这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李缨说,他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无法避免某些主观情绪,“但作为一个专业导演,我一直在努力克制”。 【反响】

  “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日本人民来说,刀是一种装饰品。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何谓“试斩”、“百人斩”,但刈谷直治知道。作为在世的最后一位军刀工匠,刈谷直治在影片中完成了他人生最后一把日本战刀的制作。他是一个称职的匠人,但他不会多思考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工作到底存在怎样的本质。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心态的日本人,成了李缨研究和切入的对象。

  李缨曾问刈谷直治是否赞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老人表示赞同,即便这样的举动引起国内外的强烈不满。李缨理解,作为曾在“靖国神社”铸刀的匠人,老人的感情左右着他的政治立场,“他刻在刀具上的名号叫‘靖国一心子’,表示他对‘靖国神社’一心一意,就像儿子一样”。但他接着问老人,刀完成之后去了哪里,在战场上有什么功用,它会不会用来斩杀一百条生命,这些被杀的人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老人好几次陷入了沉默。李缨说:“我认为沉默有时候更有意义,因为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李丽 整理)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