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题材电影何以焕发新光彩 大有可为前景广阔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1日17:39 人民网
图为电影《那人那山那狗》剧照 7月2日,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暨改革开放30年农村题材电影展在长春隆重开幕。本届电影节高层关注,百姓喜欢,业内叫好,参与者众。究其原因,与其富有特色的关注农村题材电影定位密不可分。 历史的记录与浓缩 农村是中国版图的底色,农村题材电影曾是新中国电影的主流。改革开放30年来电影中的农村故事就是一部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农村电影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双重夹击下,步履维艰。近几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语境下,农村题材影视剧全面开花、异彩纷呈。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浓郁的风土人情,诙谐幽默的乡土情趣,加之民俗、民歌、民间艺术、方言土语等,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梁明说:“新时期农村电影最大的成就也许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多样化。”的确,相比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一些经典农村影片《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单纯的叙事结构与主题,改革开放30年来的影片更多呈现的是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与历史观照的深刻、复杂性,而80年代以来的外来文化激荡,社会结构变化,也反映在农村题材电影中及电影手法、内容、结构、审美等的变化里。比如《人生》,表现了高加林身处农村城市交界处的尴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深刻而复杂,不是简单的脸谱化。《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是好人,犯了法却合乎伦理。《秋菊打官司》寻求法院帮助体现了现代意识,但当其难产时又是村长挺身而出,于是在村长被带走时秋菊一片茫然。《暖》对于命运的无奈又不肯低头的抗争,真实而平凡的故事,却打动人心。《二嫫》反映了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与物质化对于山村的侵入。这些影片都努力站在历史的高度,透过农民的个体命运沉浮,感悟民族精神、历史脉动与人性光辉。 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崔永泉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精品农村题材影片,表现了30年来农村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塑造出一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特色的农民形象。紧扣时代的脉搏,反映现实生活也许就是这些电影成功的经验。比如,从李双双到秋菊到喜莲,电影中新中国的妇女形象与时代一同成长,当90年代初的喜莲说出科学技术就是人民币的时候,当秋菊执着地讨要一个说法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个农村妇女的遭遇与感悟,更是一个民族的成长与感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现代化征程,乡土电影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表达中的典型文本之一,顺理成章地反映生活、记录历史。 红火背后有隐忧 近年来,随着《刘老根》、《乡村爱情》、《圣水湖畔》等一批优秀农村影视剧走红市场,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市场供销两旺。但是农村电影的发展水平、服务水平、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农村电影放映的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适合农村放映的高质量影片不多。 长影导演王亚力说,农村影视剧的繁荣是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下农村大发展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但同时王亚力也有担忧:有些剧缺少对真正农村生活的体验,剧中所谓的农村,更像是城乡结合部。农村戏在一片繁荣背后更应该思索的是如何上层次、上水平、更有深度,更应该思索如何反映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农民的精神面貌与时代的发展方向,创作出精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