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电影词条:七日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18:52  新浪娱乐

  香港电影里素有“七日鲜”的说法,常常用于形容一些制作周期短的作品。而这里的“七日”并非一个实数,而是一个形容时间很短的虚数,如五六十年代时,因为好些作品从开机拍摄到上映仅有一个星期时间而被称为“七日鲜”——根据王天林的专栏回忆,“由星期四决定那天起算,制片马上找演员,找现成剧本或通俗小说,找一个鬼才导演,找一班手脚快的工作人员,一天工夫便可办妥。大家聚在一起谈一谈,由导演说出一个大概的拍摄方式。星期六这部新戏便能开拍,一边拍一边写对白。有时候拿了一本小说就可以拍摄了,同时还要一边冲印剪接。拍到星期一(可能已经工作了三天三夜),拍摄部分全部完成,星期二做一天善后工作,连夜印拷贝,星期三正好是第七天。一个拷贝送到电影检查处去审查,其他拷贝送到各戏院准备放映”。

  五十年代时常的出现这样的“七日鲜”状况,跟当时的电影环境有很大关系。首先,一部电影的一般制作时间为十天,超过十天就要额外加钱;其次,当时有四条电影院线专门放映粤语片,但不管影片有多好,一般只是上映五天,因为院商不希望制片商看到电影很卖座上映周期长而提高价钱对他们无利,于是他们联合抵制制片商;第三,如果一部影片不卖座的话,可能仅是上映一两天就被院商要求“下画”或者“包底”(即不管影片的上座率如何,院商都将得到一定数额的收入),而影片发行公司则往往以新戏代替上映。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香港电影在年产量上急剧增长,其中不乏粗制滥造的作品,也导致了五十年代中期的“粤语片清洁运动”,而国语片也紧跟着崛起。

  后来,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包括大型制片公司如邵氏公司的崛起、院商的逐渐开明、观众的观影需求的提高等,制片商不再要求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一部作品从筹备到上映,加强了对于影片本身制作质素的要求,一般一部影片的拍摄时间在20天到一个月之间,再加上制作后期、安排档期等,可能都要等待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上映。如此快节奏的方式可能也会让部分导演如鱼得水,如徐克,他在已经确定档期然后紧张拍摄的《黄飞鸿(香港电影词条:七日鲜)》系列等都是不俗的作品,而像《深海寻人》等时间充裕的影片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整体上来看,即使是事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香港电影的制作周期仍然是比较短,能够像胡金铨或者王家卫一般慢慢琢磨然后精雕细刻拍摄影片的导演并不多,更多是像王晶(香港电影词条:七日鲜)、文隽等之类“快枪手”,就如最近开机拍摄的叶念琛导演的《绝代双娇》,据说将在本月底拍摄完毕,也即影片的拍摄时间只有大约20天,而五月中旬邱礼涛才开机拍摄的《同门》也早已确定将在8月底上映。只不过是,“七日鲜”变成了“一月鲜”或“二月鲜”。 阿木/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8364;

更多关于 七日鲜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