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的崇明中学,这几天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电影《男生贾里新传》在这里正式开拍。作家秦文君笔下的上海男孩贾里,不久之后将再次与青少年观众见面。而这距离小说《男生贾里》、《女生贾梅》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10多年。青春校园题材影视剧,也在这10年间渐渐淡出,除了“偶像剧”《流星花园》和《网球王子》,只有重播的“十六岁”曾填补空白。
“明星版”成主流
“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随着《十六岁的花季》的播出,“花季”的主题歌也成为流行。1990年的《十六岁花季》是一部描写当时中学生生活的标志性电视剧。此后的《多思年华》、《校园先锋》、《十七岁不哭》、《花季雨季》等影视剧也以时代气息,唱响了中学大学生活的青春变奏。不过,随着青春偶像剧的崛起,校园剧却由热转冷。
“可能是创作人员的心态改变了,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两三年时间进学校,深入青少年的生活写剧本。”《十六岁的花季》编导富敏和张弘不无遗憾地表示,随着更强调收视率和市场回报的运作机制渐渐成熟,拍摄周期长、演员不够专业的校园剧被逐渐冷落。“哪怕是少儿频道,播出少儿剧的时间也非常少。校园生活题材影视剧呈现出萎缩的现状。”
《流星花园》和最近《网球王子》的走红,使得依靠明星或者选秀话题带动的校园剧,日渐成为主流。虽然剧中新潮时尚的生活,演员青春靓丽的相貌,俘获了少男少女观众的心。但是也有影视剧评论指出,“明星版”校园剧和现实校园生活距离不小,一味强调收视份额,只能生产营养不均衡的“文化快餐”;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华丽”取代了真实的校园生活以及成长的思考。
现实题材有作为
主题锁定严肃思考就不能卖座,走明星路线就会变得浮躁?校园题材影视剧创作看似走到了两难境地。不过《恰同学少年》和《汉娜·蒙塔娜》的成功,却让人看到锁定现实生活的校园题材其实大有可为。
虽然剧中的故事距今已近百年,但是《恰同学少年》中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小到感情的困惑,大到社会问题的思考,都引发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共鸣。讲述中学选秀故事的迪斯尼校园剧《汉娜·蒙塔娜》,则从美国红到全球。开播两年吸引了1.64亿的观众,其开发的电子游戏、服装、化妆品等延伸产品以及举办的全球巡回演唱会,为迪斯尼赚到了将近10亿美元。
上海市崇明中学校长吴卫国表示,年轻人的青春情绪、渐渐成形的社会意识等,都为文学和影视剧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校园生活本身很精彩,除了考试读书,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青春故事值得一说。”秦文君也透露了“贾里”长销不衰的秘诀:“理性思考”和“感性愉悦”对于寓教于乐的校园题材同样重要。“青春的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社会变迁,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但是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并不会随波逐浪,成为感动每代人的根本。”本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