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夏电影市场“冰火”两重天 后半程无大片上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1日17:19  东方网-文汇报

  《功夫熊猫》1.35亿元、《赤壁》3.02亿元、《风云决》3000万元、《十全九美》(blog)3000万元……中国电影市场在刚刚结束的夏天档热到发烫。短短两个月,票房竟然呼啦啦一举冲过6亿元。如此生猛的新纪录,让一些业内人士发出中国电影终于爆发的感慨。

  然而,在这一连串数字背后,也有业内人士读出了一份理性的冷静,北京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blog)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认为,今夏的爆发来自天时地利人和,是电影排片与全民心理需求在无意中完成了一次无缝对接,发烫的数据背后依然有危机。

  全民心理需求引爆票房

  中国电影市场的这轮爆发起始于6月20日上档的《功夫熊猫》。在这之前,经历了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几乎都处在同样悲壮、激愤的情绪之中。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地震,举国哭泣哀痛,为拯救危难中的同胞奔走。电视、报纸、网络传递着自然灾害下太多生命的瞬间凋落,也传递着中国人面对灾难的坚韧不屈……在悲壮的情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人们也需要尽快擦干眼泪,珍惜生命,继续日常的生活。选择适当的娱乐放松,也是回复正常的一次心理疏导,笑是医治悲伤的良药。《功夫熊猫》的上映,恰逢其时。

  高军分析说,《功夫熊猫》与其说是一部动画片,不如说是一部喜剧励志片。主角熊猫阿波,有类似你我他的善良、平凡、小雄心、小缺点,但他最后成为了一个可爱的英雄。其间的成长过程,有艰苦磨难,更有趣味好玩。喜剧加上励志,观众在笑声不断中迎来主人公不断征服困难夺取最后的胜利,非常契合当时的观众心理需求,这也是票房一路走高的主要原因。

  紧随《功夫熊猫》上映的《赤壁》,具有以往国产大片的一切要素,大题材、大场面、全明星、大宣传,但一开始就掉入了国产大片的窠臼,观众笑场,继而口诛笔伐。好在片方、发行方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用娱乐大片取代了沉甸甸的历史大片,而观众也开始用娱乐的心理走进影院,加上同档期缺少其他影片,《赤壁》这部不算成功的历史大片,歪打正着地创造了娱乐大片的高票房,一举闯过了3亿元大关。

  至于小成本的《十全九美》,其票房能超过两年前同样小成本的《疯狂的石头》(blog),并不在于影片质量超过《疯》片,而在于上档正逢其时,延续了观众需要笑一笑的心理惯性。以小成本低质量享受了一把大片的待遇,这样的票房“奇迹”,高军认为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根本无法克隆”。

  市场痼疾需要对症下药

  在高军看来,市场的火爆固然可喜,但中国电影的痼疾并没有因此自然消失。从制片到营销,若不重视对症下药,日积月累,难免会积重难返,那才是中国电影真正的危机。

  走上产业化道路以来,中国电影产量一般一年在400到500部之间,能排上院线放映的只有100部左右,而这100部中,20%的片子占到了80%的票房,大量的片子在“烧钱”。再说占了市场票房大头的大片,因为成本动辙上亿元,所以国内票房再多也不会赚到哪里去;而“烧钱”的小片,就只能卖给电影频道略收成本。

  作为票房主力的城市影院,在排片上也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排排坐、齐步走”,全国观众同时看同样的电影,多厅影院只放同样的电影,要么《功夫熊猫》,要么《赤壁》,院线的特点、优势几乎没有。在《赤壁》上映的后半程,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原定上档的《木乃伊3》因故搁浅后,竟然没有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片子可以填补。奥运会开幕后,迟迟没有适合这个时段观众需求的新片、大片上档,很多影院票房下滑,不少经理感叹,这个夏天,市场真是“冰火两重天啊”。 本报记者 陈晓黎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