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周南焱)“参加电影节不是青年导演的好出路。”“要抱着向观众求爱的心情去拍片。”“要去推动而不是逃避电影审查制度。”昨天,在第三届华语青年影像高峰论坛上,焦雄屏、陆川、林书宇和戴锦华等著名电影人与学者发言,探讨当今青年导演在大片时代应该如何作为。
参加影展却丢失观众
“大片泛滥导致我们的文化变成幼稚文化,观众的思维变得简单化,看电影不再愿意思考。”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负责人Gerwin说,大片综合征从《大白鲨》等美国大片开始,至《星球大战》达到高潮,制片商发现大片的高回报率,便认为投资越高越安全,从而压制中低成本片子。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无法找到高投资,拍出的电影往往连院线也难以进入,普通观众更没有机会目睹。据悉,中国大陆年产电影400多部,有半数以上的影片无缘院线,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院线不畅的情况下,拍片参加国际电影节收回成本,成为青年导演的一条捷径。“我知道很多青年导演首要目标是盯着电影节,希望获得国际承认。”台湾金马奖主席焦雄屏指出,大陆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等人走的都是这条路。“这批人拍电影的策略、风格都基本一致,在海外很吃香。但如今国际电影节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对中国独立电影感兴趣,其他青年导演还走这条路已经不太现实。”
台湾青年导演代表林书宇介绍,由于此前台湾导演看重参加电影节获奖,片子拍得非常沉闷、晦涩,本土观众根本不爱看,导致台湾电影票房市场极差。“很多青年导演为拍摄一部电影,把房子都抵押出去,欠了一屁股债,结果在影展上并不成功。”他说,对导演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吸引本土观众走进影院。
决定大片的是情怀
“不要为电影节的评委拍片,要抱着向观众求爱的心情拍片。”北京大学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认为,为观众拍片并不意味着彻底商业化,但要把电影拍得明白,至少让观众看得懂。“到影院看电影的观众有三类,第一类是想满足欲望,第二类是真心想看内容,还有一类是闲着没事看电影消遣。”导演陆川说,电影工业依靠的是第一类观众,影片需要满足他们的感官,但很多青年导演喜欢模仿欧洲电影大师,专拍不知所云的片子。
“《海角七号》的票房爆发,正是因为台湾人长期不看本土电影,突然有这样一部影片能看明白且有趣,从而口耳相传进影院观看。”林书宇表示,自己这一代导演拍片并不是想赚大钱,只想片子拍得让普通观众爱看。戴锦华也认为,现在许多电影充满中产阶级式的无病呻吟,难以吸引观众。
在大片垄断市场的时代,陆川主张青年导演不仅要拍中小片子,也要努力拍大片。“我觉得投资不是大片的标准,决定大片的是情怀。现在很多大片看上去像漫山遍野的旗帜,但挥舞旗帜的却是侏儒,内心的精神很腐朽。”他认为青年导演应该用大片去反击那些所谓的大片导演,让他们下台。“我拍《南京!南京!》就是这样,就是想用8000万元投资拍出有内涵的大片。”
陆川还劝告喜欢拍独立电影的青年导演,要把整个电影工业当作体制,坚持在体制内创作。只有进入体制、回归资本市场,才能重建与观众的关系,但不要因此丧失自己的创作个性。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