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海角七号》能不能得奖?
背景:《海角七号》得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新演员等9项提名,可惜,影帝影后都跟它无关。相比起来,自然是已在香港金像奖上大获全胜的《投名状》更有胜算,但是,《海角七号》让台湾电影重受关注的功劳实在大到让人无法忽略,这会不会有助于它在颁奖典礼上成为黑马?
焦雄屏给答案:太难说。
金马奖的评审从来不会根据哪个潮流来评定一部电影,他们只看电影的品质好不好。更重要的是,这些评审并不都是台湾的,而是来自台湾、香港、内地甚至日本。我也很担心,那些人气很旺的电影会不会最终拿不到奖?但是,除非到最后一刻,否则我无从知晓。说真的,现在就连我想打听一下,谁给哪部片子投了票,都不可能办到。当然,之前评审团内部会一起讨论片子,但是很多时候讨论的氛围跟投票的结果并不一样。
问题:《海角七号》有那么出色吗?
背景:在《海角七号》红遍台湾之后,内地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部片子。有些人通过网络“尝鲜”后,纳闷地说:“还不错,但有那么好吗?”金马奖常客、台湾导演周美玲曾经说过,舆论对《海角七号》的评价早就超过了其自身的价值。
焦雄屏给答案:不是,只是台湾电视太厉害。
台湾是个很有宣传力的地方。你看,从流行音乐、时装,到文学,都很快能在台湾成为风潮,再传播到香港、内地和东南亚。为什么?就因为我们有非常强悍、众生喧哗的电视媒体。他们非常会作怪,会鼓动风潮。星星之火一点燃,就出现了像《海角七号》这样有点奇怪的“火山爆发”———你不看,好像就落伍了!同时,台湾电影也有点“全民大闷锅”,大家闷了很久了,好不容易看到一部没有任何负担、也不骂人的好电影,里面的人都互相接纳,爱情又那么简单,还有那么多亲和的小人物。
问题:《海角七号》的成功意味着台湾电影的复苏?
背景:《海角七号》走红后,很多人都说,台湾电影就此复苏了。这个判断有没有言过其实?
焦雄屏给答案:不能这么说,现在还在调整期。
台湾电影“复兴”这个词,这几年真的听了太多———对台湾电影的失望,大家已经表现得老实不客气了。那么,台湾电影之前到底出了什么事呢?其实,台湾新电影已经崛起很久,但是它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赢得本土支持,然后再花了差不多10年时间去走国际化路线,最后分崩离析,变成一种极端个性化的偏颇的艺术电影氛围。问题早已显现,现在只是一个调整期。《海角七号》之后有没有别的片子跟上?这个就要看看了。
问题:艺术电影成了台湾影市的阻碍?
背景:极端个人化的电影,早已成为近年台湾电影的代名词。这些电影,永远跟票房无关。到底是台湾电影人不懂得拍商业电影,还是不屑于拍?
焦雄屏给答案:艺术电影很好,但商业电影不能不争气。
我并不反对艺术电影的存在,但是商业电影不能如此不振。事实上,没有人在好好拍商业片。因为政治的因素,我们没法像香港电影人那样跟内地紧密合作,早就在边缘(
blog)之外了,自己不能再不努力。我也花了10年的时间在跟那些新导演说,你们必须跟观众亲近,要拍有亲和力的电影。因为在这个市场上只有两个结果,有和没有———有的就能很大,没有就是零。如果总是注重个人追求,注重在电影节上拿奖,在市场上就是失之东隅。
问题:台湾电影能否继续突破大片的包围?
背景:在大片风行(blog)的现在,《海角七号》的突围究竟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一个普遍的可能?
焦雄屏给答案:大片有天生缺陷,太疏离。
这几年,我们目睹了一个“内地电影香港化”,或者说“香港电影内地化”的过程,其结果便是产生一种特殊的电影形态———历史大片。这种大片借助了香港的现代化武器———明星、武打、华丽的美术设计,内地则为之提供了历史题材和广阔的外景地。这种大片有一个天生的缺陷———欠缺人情趣味,给人一种疏离感。大片一年出来两三部,席卷了百分之八九十的票房,剩下一点小鼻子小眼睛的小片吃剩饭。这种格局非常单调,非常令人厌倦。台湾观众也厌倦了,大家的胃口已经吃不住了,都在问为什么我们不能看自己的片子。
问题:《海角七号》之后,台湾电影会怎样?
背景:一部作品能不能带动一个地区的电影走向?
焦雄屏给答案:发挥情趣特长,我很有信心。
台湾电影向来比较重视人的个性和人情趣味,恰好这一点是中国社会普遍很喜欢的。像《海角七号》这样的台湾小品,大家看了都开心,而事实证明它也能创造可怕的票房。我很有信心,这样的片子会多起来。今天你看到那么多投资者就知道了,《海角七号》已经完成了它最大的使命,它的效用将持续下去。这次金马奖,它得不得奖都不能改变这个效用。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