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2月4日电 台湾《联合报》4日刊发剧场导演、专栏作家侯刚本的文章《梅兰芳风骨 政客怎不汗颜》说,从社会教育意义的角度观之,电影《梅兰芳》似也为全民百姓上演了一场:“艺术与人文”机会教育的最佳戏码。
文章摘录如下:
那天,接获电影公司的邀请,出席“梅兰芳”的试映会。或许,对一个曾经坐科学京戏的我而言,“梅兰芳”他所象征的,不只是一个狭义的人名、一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流派;他,更是一位代表菊坛梨园行,人人永远崇敬的精神领袖;以及大时代峰火狼烟下,一个可敬可佩的爱国艺人。
有趣的是,当“梅兰芳”随着文化气候的流变之间,眼看梅派艺术从民俗戏台到菁英庙堂,再从菁英庙堂幻化为普罗电影艺术的当儿;电影世界里的戏剧时间所呈现的,不光只是一部同步交织着动人唯美的文艺剧情片型式,以及个人传记式风格的影像文本诠释再现。试从社会教育意义的角度观之,这部作品似也为全民百姓上演了一场:“艺术与人文”机会教育的最佳戏码。
走出戏院回到信息爆炸的真实世界里,我们或许听闻了太多高喊“爱台湾”的政客们,为着自身政治利益反倒吃相难看地愚弄着那群死忠支持他们的社会大众时……;回想梅兰芳一介伶人,当年可以为了抗日拒演险些送命的爱国情操;对照相较于时下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偏偏大行贪赃枉法、满口空谈的官宦显达之辈们……;或许这部电影另一份深层的潜在隐喻里,未尝不是提供给那些自称“爱国之辈”者,学习何谓真正爱国的品格借镜。
无奈的是,当“后年代”一切理所当然被分崩离析、彻底解构的此刻,如果说,连国族也都被解构掉了,那又何尝存在着所谓“爱国、爱家、爱台湾”的意识形态?还是说,这些我们每天听到都已经麻木的官方说法,不过亦是另一种后年代风情里所展现的一份,同样呈现多元却也充满不确定的“各自表述”时代现象?
庆幸“梅兰芳精神”脱离了时代的无情洪流,在亘古的永恒光谱下,持续地被后人景仰着、追忆着、效法着……。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陈凯歌作品《梅兰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