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认为,陈凯歌的讲故事能力在国内算是数一数二的,不论是《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还是《和你在一起》,几乎每一部影片都让人感动得一塌糊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北京男人却走入了误区,《无极》(blog)的口诛笔伐,其实归根结底不过是陈凯歌受困于“大片”的桎梏。《无极》之后,被骂了、被伤了,思考了、蛰伏了,本以为久经市面的他会看破红尘,但3年之后的《梅兰芳》却还是没能帮他走出“大片”的围城。看过影片,突然发觉,也许陈凯歌太过在意了那个曾经的“大师”称号,太过在意了观众的言辞,他的心态已经无法再回到《孩子王》的时候。
平心而论,如果《梅兰芳》导演的名字不是陈凯歌,而是王凯歌、李凯歌、赵凯( blog)歌等一些不为人熟知的名字,那么完全可以用“不错”来为这部影片下评论。但问题在于,有了“陈凯歌”这三个字,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自然而然地就将影片上升了一个档次。毕竟,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作品也应该符合人们过往对“大师”作品磅礴、大气、独特、华丽的形容。可陈凯歌忘了,高楼大厦非一日所建,挽回颜面不是一部《梅兰芳》就可以做到的。
前面说到,《梅兰芳》如果是新手的作品完全可以称做出色,因为它具备了“大片”应有的一切,华丽的布景、大师级的主角、引人遐想的梅孟恋、抗击外族以及宏扬本族文化的传奇往事,凡此种种都可以成就一部经典之作。但这是对新人的要求,或者期望,而如加在陈凯歌这般的国际大导名下,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远有囊括奥斯卡()14项大奖的《宾虚》,近有早已被影迷誉为经典的《勇敢的心》。以上这两部影片,同样融入了艺术、商业以及高度这几大关键因素。在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融入”,而不是“具备”,不论是《宾虚》还是《勇敢的心》,都将艺术、商业交织在了主人公抗击外族侵略的整体故事之下。遗憾的是,陈凯歌的《梅兰芳》却非如此,影片虽然具备了每一个元素,但每一个元素却都是以个体的形态单独存在于影片之中。这不能不说是陈凯歌的失败。
当然,梅兰芳的一生不似宾虚,也不似华莱士,梅兰芳的一生的确诸多坎坷,但每件事都真的重要到非讲不可吗?为什么不能舍弃呢?《女王》可以只讲伊丽莎白二世如何修复与人民的关系,《工厂女孩》也可以只披露波普艺术大师安迪(blog)-沃霍、电影明星伊迪-塞奇威克以及民谣大师鲍勃-迪伦之间的三角恋情。与其流水账般草草略过,为什么不能以点概面呢?说这么多,反倒拖沓无趣。
当然,与十三燕打对台、梅孟之恋等情节还是让人意犹未尽的。而由此也不禁感叹:与其将这么多琐碎的故事平均分配,最终却无法突出重点,倒不如把一段扩大。电影再长,道尽一个人的一生,又谈何容易?文/王嵩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