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角七号》-台湾-台湾电影(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10:19  瞭望东方周刊

  “人和”是指魏德圣本人的执著和魅力。入行15年,他一直有自己的创作理想,却缺乏实现的机会。他曾为杨德昌的《麻将》和陈国富的《双瞳(
《海角七号》-台湾-台湾电影(2))》做副导演,写出关于原住民历史的剧本《塞得克·巴莱》,并四处筹钱拍了个五分钟的预告片挂在网上以吸引投资。后来他以《海角七号》的剧本获得了台湾“新闻局”的青睐,获得500万台币的辅导金,别人也许会尽可能控制成本,他却坚持要做到尽可能的精良,于是又向银行申请贷款、到处借钱,打算筹到5000万台币。

  拍戏时,他常常早上起来对演员讲好剧情,跟摄影师布置打光,然后就出去打电话借钱。从电话本的第一个人打到最后一个,借不到,再重新从第一个开始,又打一轮。朋友不借,他就问:“那你们的朋友能不能借?”

  “他可以积欠员工九个月工资,没有一个人回来跟他要钱;他可以在南部拍戏七个月便当钱欠着继续吃。他可以让所有的器材与技术人员都愿意在赊账的状况下让他完成梦想,这就已经告诉你,他有异于常人的公关能力。”陈念萱说。

  “地利”是指台湾的特殊环境。近来政治的乱象、经济的低迷、本土文化的现状,都不尽如人意。包括台湾在国际环境中的特殊地位,都给了民众渴望社会飞越的感情期待。台湾专栏作家苏惠昭曾在《海角七号》的影评里写道:“‘我们’听到太多的坏消息,前‘总统’挟爱台湾以遮掩其世纪贪污之实,新‘总统’缺乏魄力,教育没有改革、失业数字攀升……‘我们’不知道希望在哪里,未来怎么走。一直到有《海角七号》。海角台湾太需要英雄了…… ”

  “在这样的环境里,忽然有一部电影,里面都是无法成气候的小人物、失意者,竟然七拼八凑地成了大器。从他们执著的信念上,台湾人看到了整个社会出现奇迹的可能。”影评人宗小皮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天时”则可以理解为影片上映的时间。《海角七号》于8月末上映,正好是一个台湾没有选举、也没有好莱坞大片上映的时刻。魏德圣解释说,他们观察这个档期已经很久了。暑假末期,学生们有时间去影院,他们的交流与口碑将带动整个市场。而制片方适时地先后打出“请带你的朋友一起来看这部电影”、“这是适合全家大小一起观看的电影”等宣传,更全面网罗了所有的观众群体。

  “这时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故事更能安慰人心。它让我们感觉,就算是回到原点,也还能燃起一线希望。就是靠老百姓自己。”陈念萱说,“活着,就是希望。”

  台湾电影复兴的转机?

  “我证明了台湾本土的观众群还在,而拍电影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唯一的要求是,每个镜头都不能妥协”

  《海角七号》给沉闷多年的台湾电影带来了一线转机,更多的台湾本土观众开始力挺华语电影,紧随其后的《男孩》、《1895》都在这一“复兴运动”中受到益处,拿到较好的票房成绩。甚至已在此前下片的《九降风》都在这种浪潮中被安排在部分地区重新上映。

  因而许多人认为《海角七号》将是台湾电影复兴的契机。前任香港金像奖主席文隽颇为乐观地在专栏里写道,《海角七号》的成功让他想起当年《风柜来的人》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台湾电影重生:“20多年后,台湾电影终于迎来了第二次重生”。

  不过这20年里台湾电影实在太不景气,仅凭一部影片之力不知能否力挽狂澜。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好莱坞电影在台湾的全面开放,台湾本土片全然无力对抗其冲击,商业片也完全停滞不前。

  几个数据足以说明问题:1998年台湾电影年产23部,影片进口322部,进口数量居于90年代之首;200 0年,台湾电影产量19部,在华语片市场发行总值的1.8亿新台币中,有1.01亿新台币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创下的,讽刺的是,它是由美商公司发行的;2004年,台湾“票房导演”朱延平的《妙探神威》创下台北市总票房仅2000多新台币的最低纪录,按当时的电影票价计算,仅有十位左右的观众去影院观看。

  “台湾电影整体在往精英化、边缘化的方向走,他们不是拍给本土观众看的,而是拍给海外人看的,说到底就是给那几个影展的评委看的。”周黎明对本刊记者说。

  他认为由台湾“新闻局”每年拨给年轻导演的电影辅导金在其中起了“弊大于利”的作用。由于辅导金的发放偏向于艺术电影,加之金额数量不大,对外筹钱又困难,致使台湾电影走向越来越窄的小胡同,几乎形成了直接送去海外评奖的循环机制。

  “你看十部港片就能了解香港人的生活,大排档啊、茶餐厅啊,但是你看十部台湾片却完全看不出台湾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也因此,周黎明认为《海角七号》会带来台湾电影的转机,“至少会让学电影的人心态变得更好一点,知道电影是拍给谁看的。”

  《九降风》的导演林书宇也是第一次拍剧情长片的年轻台湾导演,他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不知道单凭一部片子能否改变台湾电影工业的局面,但“2009年肯定是一个‘制作年’,因为会有不明就里的投资人进来,希望也做出类似《海角七号》的电影赌一把。”

  “会不会成为转折点我不知道,但我想我打破了一些原来大家认为不可行的规则。”魏德圣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以前大家都奉行以下几条规则:没有大明星就没有票房;制作成本超过5000万台币就收不回成本;对白用闽南话就会失去海外市场……魏德圣的《海角七号》打破了以上任何一条。

  “我证明了台湾本土的观众群还在,而拍电影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唯一的要求是,每个镜头都不能妥协。”魏德圣说,“我不知道如果每个人都了解到这一点,而不是认为《海角七号》的成功仅仅由于幸运,台湾电影会不会有一点改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