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1977》征集老照片该片在东北拍摄时,有群众演员对着监视器回放不住流泪,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亲历恢复高考者感慨不已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小文
该片在东北拍摄时,有群众演员对着监视器回放不住流泪,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亲历恢复高考者感慨不已
表现一代人心路历程的电影《高考·1977》,近日完成了黑龙江的拍摄,转场来到上海车墩影视基地。昨天,剧组首次向媒体开放探班,导演江海洋,主演孙海英、王学兵( blog)等一一接受采访,透露自己与高考的“机缘”。
故事梗概
影片以东北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为主要描写对象,着重刻画了革委会主任老迟(孙海英饰),与北京知青潘志友(王学兵饰),女知青陈琼(周显欣饰)等人,在恢复高考这个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历史事件到来时的所做所想。故事里,每个人面对恢复高考,都尽全力做着自认为正确的事情。老迟原本掌握着推荐知青念大学的特权,在他选定潘志友做自己的接班人之后,他决定将潘的女友、出身“历史反革命”家庭的陈琼送离农场。但老迟的如意算盘被突然恢复的高考制度打破。农场里困守了8年的知青们拼命复习,人人都希望借这个机会,结束农场生活,回到原本属于他们的都市中。
导演阐述
江海洋:
亲历者都会感同身受
《高考·1977》的导演江海洋是北京电影学院(blog)78届导演系的学生,他执导的《一无所有》曾获当年全国十大卖座片称号。由于77届和78届的高考实则只相差了半年,因此江海洋也算是恢复高考的见证人。
1978年,江海洋和陈凯歌、张艺谋一起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如果不是恢复高考,陈凯歌还是北京印刷厂的一个工人,张艺谋还在国棉厂,他们不会有机会成为今天的著名导演。”江海洋说,好不容易等到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他们都异常珍惜,也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当年我和陈凯歌一个班,他是班长,我是团支书,我们俩走得很近,他英文好、历史好,看问题深,大家都很佩服他。张艺谋在隔壁班,他曾经带我到他宿舍里,看他床底下一个像摄像机一样的铁疙瘩,不知道他哪里找人打铸的,很沉。他说他为了以后有机会扛摄像机时能拍得更稳,平时没事就扛着它在宿舍里来回走,当时我没有想到他会有今天的成就。”
谈起拍摄该片的初衷,江海洋说:“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如果不是亲历者,他们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觉。”
有此一举
向社会征集
高考老照片
据了解,为了让影片更具真实感,片方即日起向社会征集老照片。将1977年首批参加高考并踏入大学校门的知青们的入学照片,在后期制作时做成影片中一个个动人的瞬间,以记载那一年的辉煌。
在探班现场,记者意外见到了上海联合院线、北京新影联、南方新干线以及浙江时代国内四大院线的负责人。据了解,他们是特意赶来探班《高考·1977》并对这部明年3月问世的国产片进行市场评估。虽然从选材到内容,该片都近乎“主旋律”,但院线方面认为,恢复高考题材由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具备足够市场号召力。而且,该片在东北拍摄时,就曾有当地扮演群众演员的百姓,对着监视器回放不住流泪,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应该能让每一位面对过高考的人产生共鸣。
演员采访
孙海英
虽然在电影《高考·1977》中饰演对高考有一些抵触情绪的工厂厂长,但孙海英本人却曾经两次参加高考。“我一直想考大学,但那时候已经是个角了,有演出,团里不让我考。领导对我说,‘你自己已经是大学老师了,还考什么。’我知道他夸我呢。”
孙海英见证了高考制度恢复的转变。“77、78年我都参加了考前预备试,不过因为平时要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复习,成绩不怎么样。中文最高,59分,历史39分、政治19分,数学最低,只有9分。”
回顾两次高考失败,孙海英并没有太多遗憾。他说尽管高考不成功,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多看书多吸收文化知识。“那个年代,我们没有什么娱乐,基本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看书上了。”而且,凭借勤学苦干的工作磨练,他的演技稳步提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但是孙海英却坚决不让吕丽萍的儿子对高考抱有如此“淡然”态度。他透露,吕丽萍的儿子如今正读大二。“当年不用心,没考上,第二年,我和他谈了几个小时,第二年他就考上了。”说起为何如此“严于律人、宽于律己”,他表示,不论如何高考可以让人知识更齐备。20岁左右,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自己当年是没有条件全力学习,儿子如今有条件,能在学校打好基本功自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