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电影《赤壁》上映后,关于吴宇森对三国历史的改编就争议不断,连吴宇森自己接受采访时也在不断地回应,但演绎也好,“篡改”也好,《赤壁》只是一部电影,我们对影片中的历史细节纠缠越多,丧失的是电影带来的最本质的乐趣。
我想要还原真实的人
“拿小乔夜闯曹营代替苦肉计。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你说拍《赤壁》到底该以什么为依据呢?《三国志》、《三国演义》,还是《资治通鉴》?”吴宇森说,“举个例子,《三国演义》里张飞是个老粗,但历史上张飞是个英俊的帅哥,而且是个书画家——擅长画美女,你说哪个是对的?《三国演义》有60%是杜撰的,我个人就不相信黄盖用苦肉计,我不拍这样的东西。在我理解中,黄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被打了那么多板子还能去打仗,这是不可信的,我想要的是真实的人。”
对于动不动就显露小幽默的诸葛亮,吴宇森认为,诸葛亮当年就是一个聪明的年轻小伙子,《三国演义》把历史人物给神化了,其实,英雄有时也和我等普通人一样。史书记载诸葛亮阅读量很大,他看得很快,都是只看个纲要。所以有了“略懂”。
-冷眼旁观
《赤壁》的问题不是历史
王大鸣
“《赤壁》是电影,不是历史,不是纪录片。”这本来是个不用多说的简单道理,结果在媒体及认真的影评人的一再追击下,导演吴宇森只能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实在是够冤的。
对历史尊重也罢,“篡改”也好,并不是一部电影是否好看的关键。《勇敢的心()》也对历史进行了不少大胆演绎,却仍旧是一部恢弘壮烈的史诗巨片,《梅兰芳》只选取了梅兰芳人生的三个片段,其人格、艺格也跃然而出了。可见,以历史细节衡量一部电影的短长并不可取,靠影评吃饭的人也不该这么多事,非把观众引导进执拗的死胡同,丧失电影带给观众的最本质的乐趣。
回顾《赤壁(上)》,最大的问题是情节的拖沓,大量的篇幅和时间都耗在对人物性格的铺垫上了。在诸葛亮探营结识周瑜这一段,周瑜修完笛子又为农民伯伯抓破坏稻田的士卒,然后又让诸葛亮为小马接生,甚至起了个不着四六的名字叫“萌萌”……如此冗长的铺垫简直就是在浪费胶片,直急得三国迷抓耳挠腮。
台词方面也如是,吴宇森曾经表示没想到“冷静”、“略懂”这种台词会成笑点。我比较认同他的说法,其实说白了,还是台词创作功力的问题,空洞的情节加上“注水”的台词,使《赤壁(上)》的质量大打折扣。
一部电影变成了两部,票房压力顿减,节奏当然也跟着慢下来了。改编无罪,你可以不尊重历史,但不能不尊重观众。
吴宇森的“另类赤壁”
“我喜欢赤壁”。吴宇森在回答他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时不止一次地这样说。他还说,“如果完全按照中国历史去拍或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去拍的话,我相信西方人肯定是看不懂的,因为他们对当时的人物历史不了解,所以说我运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把所有的《三国》人物都拍得比较人性化。”
从赤壁之战到《三国志》、《三国演义》,再到电影《赤壁》,走过了漫长的一千八百年,历史洪流里各个朝代的文人墨客都在再度创作,而吴宇森的这次改编却注定是个另类的赤壁。
信报记者 宗珊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吴宇森新作《赤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