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似水流年》回顾中国电影中“老外”形象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14:42  新浪娱乐
《似水流年》回顾中国电影中“老外”形象变迁

《黑炮事件》中外国人第一次以专家而非间谍的形象出现

《似水流年》回顾中国电影中“老外”形象变迁

《秋雨》中老外学京剧

《似水流年》回顾中国电影中“老外”形象变迁

《千里走单骑》邀请高仓健主演

《似水流年》回顾中国电影中“老外”形象变迁

《不是为了爱情》剧照

  新浪娱乐讯 专题片《似水流年》正在央视电影频道热播,在1月8日晚上将要播出的《老外》一集中,节目组对中国电影中“老外”形象的变迁做了回顾。

  “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小学生守则》其中的一条,专门强调不要对外国人围观,以免给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带来不便。可能我们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很好笑、很雷人,仅仅在这三十年间,老外已经从中国银幕上惯常出现的“特务、外宾、专家”形象变成了普通人,甚至成了中国人的“洋女婿”。在1月8日电影频道播出的《似水流年:我们的银幕记忆》第27集《老外》中,将通过新时期中国银幕上外国人的形象变迁来展现三十年来国人对老外心态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很少,因此银幕上出现的老外基本都是由不折不扣的中国人扮演。并且,他们的身份几乎都是对中国抱有不友好态度的“特务”。这也正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对外国人的认识。后来,影片中逐渐出现了外宾和专家,并且已经开始由“外国人扮演外国人”,中外的交流也开始增多。人们对于外国人形象的认识,也不再如以往那样单一。然而,对于刚刚打开国门的国家来说,在大街上看到外国人还确实是件很新鲜的事,因此也就出现了开头中提到的《小学生守则》中的特殊规定了。

  在上海,由于历史关系,人们对于老外的态度要比较超前。著名演员潘虹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海人“百分之七十或者八十以上,都有海外关系”,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也希望能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也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外之间差异的逐渐缩小。今天,我们几乎在国内的任何一个大城市都可以看到外国人的身影,他们选择来中国学习、工作、旅游,还有的干脆做了中国人的“洋女婿”。

  1985年拍摄的电影《黑炮事件》中的老外,使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外国人形象。他穿着随便,举止自由,而且最重要的变化是,这个老外对中国并没有敌意。他的身份不再是尴尬的敌特份子,也不是令人尊敬的国际主义战士,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国专家。他和中方人员发生的冲突,并不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改革开放后,外国人的银幕形象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是否还记得那些长期扮演外国人的中国面孔?据著名编剧,总撰稿程青松(《似水流年》回顾中国电影中“老外”形象变迁 blog)介绍,1月8日播出的三十集大型专题片《似水流年:我们的银幕记忆》第27集《老外》将跟您一同分享那些过往的银幕记忆。黄建新、杨亚洲、潘虹、邬君梅、马晓伟、爱华、伍士贤等都将出镜,与您一起回忆外国人中国银幕的形象变迁。

  本集编导:潘丰生

  文/孙玉杰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更多关于 似水流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