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诞生时被命名为第七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电影更多时候是与市场、产业这些商业化的名词联系在一起。电影的传播媒介导致了这个结果。放映机的诞生、电影院的出现,都为电影这门艺术提供了商业运作的可行性。而回看百余年电影发展的历程,会发现电影产业的原动力在于影院需要产品,经过一代代电影人的前赴后继,也才有了如今算得上百花争艳的电影市场。不过,如今的华语电影市场只能算是“亚健康状态”。而在昨天闭幕的海峡两岸导演研讨会上,“市场”也成为与会导演们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
健康市场模板:法国电影市场
好莱坞无可争议是如今全球的电影中心。然而,说到电影的健康发展,台湾导演侯孝贤更愿意将电影的发祥地———法国,作为模板推介给三地的华语电影人。
“在法国,凡‘经营’电影都必须对这个行业有所回馈。”侯孝贤解释说,在法国的电影中心,专门有一个为本土电影设置的“户头”,“戏院要将每张戏票的11%交回,存入这个户头,来年再为其他法国电影拍摄所用。另外,因为电视台也会使用电影的影像资料,所以法国政府规定电视台每年要将总营业额的2%到3%也交给电影中心。”据侯孝贤介绍,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法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要求使用电影影像的网络每年也要缴纳一定的营业收入,用于保证法国电影储备金的充足。
在侯孝贤看来,后备资金循环系统的建立,至少保证了法国电影界可以定期有年轻导演涌现,不会像去年的台湾电影市场那样,十几年不出现一个新导演,突然一年间出了十几个。
亚健康市场之中国台湾
好莱坞说了算 新导演走不出去
台湾导演朱延平形容去年台湾新导演的“冒尖”,就像是“闷锅被打开了,一下子都出来了”。然而,让大S有大胆裸露表现的《爱的发声练习》的导演李鼎直言不讳地说:“据我所知,在5月5日前,全台湾一共只有两部新片开机。没想到的是,到了年底,一下子出了那么多片子。”花团锦簇的背后,是台湾电影人还在为拍摄资金要去哪里找而犯愁的事实。被誉为“台湾电影之光”的魏德圣毕竟只是个案,而且朱延平对于《海角七号》的“有所保留”在于,该片是由美国公司担任台湾地区的发行工作的。
十几年前,台湾向好莱坞电影全面敞开怀抱。这个更多着眼于当时眼前利益的决定,一下子把台湾电影打倒在地。后来转道内地发展的朱延平回忆说:“本来好莱坞电影在全台湾放映的时候,只有七八个拷贝。后来一开放,电影院里变成只剩下好莱坞电影。而且美国八大公司非常强势,你要放《蜘蛛侠》吧?要《哈利·波特》系列吧?好,那你得听我的。我(好莱坞)的电影要上的时候,电影院里只能有我的海报,我们公司新片的预告片。”朱延平说,自己当时拍摄了一部新片,“我跟那个戏院老板是多年的好友,我去求他,就让我贴两张海报。他很为难,说让美国片商看到就不好了。”后来,朱延平的两张海报被张贴在影院电梯的地板上,“如果你刚好鞋带松了,低个头,那就能看到了。”
海报只能贴在地上,至于华语电影的新片预告,更是滑稽得只能配上英语才有可能播放。“《卧虎藏龙》、《英雄》,包括张艾嘉(听歌)的《20、30、40》的预告片在台湾戏院里,都是英文旁白。”朱延平说。除了美国八大公司发行的电影,其他华语片在台湾电影院里曾经几乎难以立足。朱延平说,台湾地区有段时间出台奖励“政策”,每年本土电影票房前三位的电影可以拿到100万至300万新台币的奖金,“但有一年,第一名的台湾电影只卖了65万,第二名是50万,第三名只有20万。就是说奖金要远远高于票房……后来,‘政策’又修改说,本土电影票房过100万的才有资格拿那个奖金。”
虽然去年台湾电影市场异常繁荣,但台湾导演拍摄的电影中,只有朱延平的《大灌篮》在内地公映。对此,朱延平自己也很“郁闷”:“我到内地拍片十年了,十年来,(来内地拍片的)台湾导演还是只有我一个!”
内地导演郑洞天从电影内容、形式上分析,认为台湾导演的电影是适合内地市场的,因为,大家都是爱好“文艺片”的。但诚如侯孝贤导演所言:“如果要去内地拍戏,我至少要在那里呆十年,了解那个地方的人和事,否则我不敢去拍。”这一句“不敢”,阻隔了内地与台湾的电影市场融合,由此也引发了,尚未立足国际的台湾年轻导演们,只能在本土寻找有限的电影投资。而在资金不足时,他们只能通过抵押个人资产的方式换取一部新片。所以尽管去年的台湾新电影很繁荣,但他们的下一部依然不知道在哪里。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