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个人主义者”贾樟柯的第N次电影实验(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4日10:54  中国青年报
“个人主义者”贾樟柯的第N次电影实验(附图)

贾樟柯电影专著《贾想》近日出版,能从其中窥得这位实验者的电影历程

  认识贾樟柯的人说他温和、健谈,这些看得见的性格特质在十年里几乎没变。他穿着士林蓝加白道儿的运动服在工作室接受采访,穿着帆布鞋出席由邵忠基金会举办的《二十四城记》沙龙;录音笔一开,几乎不怎么需要提问他就能说满一个小时;清华大学“帕米尔文化周”《二十四城记》研讨会上,一位学者说“他给批评家留的空间很小,因为他是他自己电影最好的理论家,他把自己的电影说得滴水不漏”;2008年北大百年讲堂“回望《小武》十年”的现场,当嘉宾陈丹青觉得现场灯光“很不民主”,让导演贾樟柯说两句时,他拿起桌上的杯子喝了口水,“咱们这是固定机位开机,闪开”,声音还带着笑意。

  十年前,贾樟柯在北京高校做《小武》的放映,当时的拷贝只有16毫米版本,国内做不了字幕,全片杂糅着山西话、东北话,每一场都是他在旁边做同声传译。十年后,在贾樟柯新片《二十四城记》的沙龙上都已经有同步英文翻译了,一场小规模放映会的所有座位在两周前就全部订满。

  还有一些变化同样容易观察到。2008年,贾樟柯突然增加了许多新身份:电影家协会理事、年度时尚先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纪录片导演、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创意小组成员。用音乐人颜峻的话说,“这位独立电影曾经的旗手,一夜间主流起来”。即将在3月6日上映的新片《二十四城记》也让人吃惊:他的电影开始用大明星了,他的电影有地产商投资了。

  但在贾樟柯看来,他一直坚持独立,“我的表达、对历史的看法要独立”,他这样说。“我是一个顽固的个人主义者。”

  从《小武》开始,贾樟柯的六部故事片都以“个人”角度介入主题。“所有的历史思考应该首先建立在面对个人的角度上。我所希望呈现的态度,是个人的角度,而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这个角度甚至包括个人的弱点、个人的局限性、个人的迷茫,所有这一切才是最珍贵的东西。”他对记者这样说。

  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贾樟柯看了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那个观影经历让他感到亲切。“那时候想一个台湾的电影能感动我,因为有侯孝贤个人的经验,他很珍视他个人的东西。”当面对别人提出“为什么小武不反抗、没有态度”的问题时,他的回答是:“不应该把自己的态度加诸在想表现的人身上”。

  对新片《二十四城记》,贾樟柯阐释为呈现了“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变化带给个人的影响”。在“导演的话”中他这样写到:“故事发生在一家有六十年历史的国营军工厂,我的兴趣并不在于梳理历史,而是想去了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动,必须去聆听才能了解的个人经验……无论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经历这个时代的个人是不能被忽略的。”

  2006年年底,贾樟柯到成都进行第一次采访和拍摄,他在《成都商报》上刊登了征集老厂回忆的广告,接触了近100个工人。但电影剪辑指导林旭东看完第一批素材后对贾樟柯说:“素材有问题。他们讲述自己太少,讲述他人太多”。

  打热线时很激动的工人师傅,坐在摄像机前讲得却都是别人的故事。他们常说的是“当时车间里有个人,他怎样怎样”;而当贾樟柯问“您的情况”时,他们却说“你别问我,我太普通了,没故事”。

  “大家都觉得自己身上没故事,特别是中老年。”贾樟柯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从集体生活过来的,集体生活告诉他们,个人是不重要的。”采访中他的另一个发现是,人们在回忆过去时有两个东西做参照坐标:那一年流行的音乐、那一年发生的重要的事儿。他们的表述大多是:“1949新中国成立,那一年我三岁……”、“大的社会制度、历史事件,还对中国人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始终还是生活在这样一种气氛里。”

  林旭东的话点醒了他,“当我们面对记忆和历史时,可能个人的经验更重要。”

  近几年一直在阅读历史方面书籍的贾樟柯,对从晚清到当代这100年的历史很感兴趣。他想探索的一个问题是——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大家都在找方法找道路。但现代化的终极诉求是什么?我非常认同顾准说的: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个人主义,是带给个人尊严和自由。可以尝试生命的可能性,而不是用组织的方法,让你从东北到成都就到成都。”

  拍完《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准备将其他采访素材做成纪录片,还有11个工人的回忆将写进《中国当代工人访谈录》一书中。在给这本书写后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于这段历史、这个人群来说,连个头儿都不是。

  “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我们是有问题的。”贾樟柯说,“我们不尊重历史、不尊重过去,这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破旧立新’的价值观有关。包括‘文革’时期,真实去记录个人和历史是会付出代价的。这个民族讲述自己的经验这样一种习惯被制约了。如果逐渐有更多的作品、更多的人形成新的书写历史的方式,让这个民族的文化和过去有所衔接,才是一个完整的、不被封闭、不被个人讲述局限的历史经验。”

  39岁的贾樟柯并没有为接下来的拍摄设置什么框架。“我希望能一如既往的随心所欲、自我。想拍历史拍历史,想拍当代拍当代,想拍纪录片拍纪录片,想拍长片拍长片。要回到拍电影最有乐趣的初衷。对个人来说,还是应该像写写画画那样,很直率、很直接的把每一时刻的感受写出来。”(作者:王晶晶)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贾樟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